探索:城镇化下的农地改革设想

2016-07-13 09:34:00    作者:任远     来源:东方早报     浏览次数:

  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在城镇化过程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一体化和国家统一市场得到建立。当大量农村人口迁移进入城镇和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发生调整,城镇化发展面临一系列的制度限制,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地方财政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土地制度等等。这些城乡制度体系相互嵌套在一起,限制市场体制的充分运作,并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这也要求只有大力推动相关的制度改革,才能有效推动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和结构性调整。

  我们看到,流入地城市的户籍制度对劳动力迁移形成制度壁垒,限制了跨地区和城乡之间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固化了城乡之间的壁垒,以及造成日益严峻的社会分化。而在迁移流动的流出地,农村居民的土地拥有和使用、农地制度的产权安排和农地市场流转的制度体系的状况,也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流动和向城镇转移。因此,城镇化发展同时需要农地制度改革的衔接配套。有效的农地制度改革能够减弱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增强劳动力市场活性,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和城镇化,并因此推动城乡结构的调整。

  农地改革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通过余粮率的提高、剩余劳动力的释放,能够进一步支撑城镇化和经济结构的非农化调整。有效的农地改革也有助于提高土地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空间利用的优化。同时,合理的农地制度也关系到农民土地利益的保障和土地财产权利的实现。缺乏合理有效的农地制度改革,会限制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也会使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利益受损。

  对于构建有效的城镇化发展制度体系来说,加快农地流转和农地制度改革对于支持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发挥积极作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迁移,除了受到城市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收入预期,城市部门的户籍壁垒状况,以及迁移者本身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因素的影响,流出地的农民家庭的土地状况和土地制度安排同时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镇化。因此,在当前时期推动农地制度改革,包括农地的转让、农地互换(例如农村农地和城市郊区建设用地的互换),作为农地使用经营权的流转,将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和获得城市户籍的意愿。而农地流转的市场交易制度发展得越完善(例如相对于口头交易方式、采取更加规范的书面交易方式),也会有助于劳动力的乡城迁移。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仍然存在相当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农地产权制度和户籍身份挂钩,以及农地确权不到位、土地流转的制度体系建设不足,实际上会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剧城镇部门的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并因此制约中国的城镇化发展。

  在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城镇部门的经济增长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从而更大强度地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必要的。与此同时,农村部门也需要通过农地产权制度和流转制度改革,改变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才能将农村土地改革和城镇户籍改革构成相互配套的循环,从而更好地支持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城镇化离不开城镇部门的非农经济发展和户籍制度的开放性,也离不开农村地区积极推动农地制度的调整改革。如果说联产承包制度作为1970年代后期以来第一波的农地制度改革,对于推动中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农地流转为核心的农地制度改革,将会成为中国当前阶段加快农村改革和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正如制度经济学的经典理论所证明,明晰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城镇化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农地制度应该适应城乡发展的具体实际进一步进行改革,才能不断创造出我国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编辑:lianq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别小看农村,庭院打扮起来比别墅还美

  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总感觉压得自己快喘不过气来。好像只有乡下悠闲惬意的生活,才能让自己真正享受到慢生活,让紧绷的神经得以缓和。如果可以在乡下买一块地盖上自己喜欢的房子,建一块庭院,种种花草,伴随着鸟语和花香,即【详细】

“造城运动”也是一种城镇化欠账

面对因过分追求城镇化而带来的繁华与破烂齐飞后遗症,一些地方的对策明显有些迟钝,甚至到了相当被动的局面。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问题,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决策偏离了正确轨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