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短板需立体绿化补齐

2016-07-14 15:38:40    作者:曹云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浏览次数:

  绿色植物就是天然的海绵体

  在日渐拥挤、嘈杂的现代化大城市,无论是小尺寸的私人空间,还是大尺度的公共空间,绿色植物越来越少已是不争的事实。

  美国著名屋顶绿化专家埃德蒙·斯诺德格拉斯拥有一个绿色植物养殖园,每年繁育200万幼苗,销售到美国和加拿大。他对植物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演变有着独特的理解与体认,本次演讲的主题目为《海绵城市中的屋顶绿化》。

  “实际上,我们现在生活的繁华都市,很多地方曾经非常美,在有建筑之前非常漂亮。我用两个图表来进行对比,一个是1807年的波特兰,一个是2007年的波特兰。可以看到,在大规模工业化发展之前,那里有地表水、径流水,地下水非常丰富,森林植被也非常茂密。而在我们进行城镇化建设、开始大规模工业化之后,地表水的走向改变了,并且建筑物、工厂、公司以及人们的生活等都在制造大量垃圾、产生严重污染,造成了生态环境品质急剧退化。环境的恶化,又导致动物的栖居地不断退缩,去向更加深远的森林。”埃德蒙·斯诺德格拉斯说。

  他认为,水受到污染,洪水、泄洪等所带来的污染,在水泥岩石的河道岸边聚集,我们必须要找到解决方案,用科学方法来良好地管理绿化、生态景观。其中,植物不可或缺。

  在演讲中,他介绍一种来自南非的植物,具有非常好的储水功能。“非洲非常干旱,分旱季和雨季。这种植物在雨季时能够储存水,哪怕超过40天是旱季,这种植物也能够利用自己根部所储存的水进行自我供养。即使只有5毫米的水,也能够长得生机勃勃,对水的调节功能极为强大。从海绵城市角度来看,植物就是一种天然海绵,无数的植物所产生的吸水储水效果惊人。在建筑物上,我们必须充分开发这种功能。”

  埃德蒙·斯诺德格拉斯强调,人和植物、人和自然、人和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非常紧密的闭环,有了植物的陪伴才会感到真正快乐。

  政府扶持打造绿色基础设施

  其实,通过专家们的介绍,我们发现,在国外,绿色植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正与日俱增,已上升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高度。

  世界屋顶绿化技术联盟主席曼弗雷德·科勒来自德国,他以《绿色基础设施——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法在欧洲的新应用》为题,强调政府在立体绿化提升城市生态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如果想打造一个生态海绵城市,雨水管理必须非常生态。例如在德国,也包括在欧洲大部分地区,都一直在开展相关研究,将雨水聚集并进行处理之后,返回给社区,充分利用中水和软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他介绍了一个得到德国联邦政府支持的项目,该项目规划综合了集雨、下水、污水的分离和过滤等功能,然后形成中水再次向周边社区供水利用。其中,在对雨水进行管理时,首先采用的措施就是屋顶绿化。因为绿色屋顶面积非常大,不仅起到收集雨水的功效,而且还让居民生活环境变得不再那么单调。他们建造的绿色屋顶在当地极为广泛、密集,在屋顶上都建有花园,同时还打造都市农业,在屋顶种植蔬菜等,丰富了居民生活和社区文化。

  “现在,在德国进行技术设施修建,费用越来越高,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拥有上百年历史,如果去翻修非常麻烦。所以,我们通过屋顶绿化等措施,格外增加一些雨水收集系统,可以节约资金。欧盟已提出一个框架,在整个欧洲构建一个绿色生态的欧洲,尤其是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综合在一起。途径是通过一种良好的生态方式、循环方式,尽可能减少污染,进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我们有一个愿景,虽然在城市,地面空间越来越少,高层建筑越来越高,但高层建筑不是光秃秃的钢筋水泥,而是有富有生态活力的绿色建筑,拥有形态多样、生机勃勃的立体绿化和墙体绿化。”曼弗雷德·科勒说。

  目前,长期受到城市内涝问题困扰后,中国开始改换思路,发展更接近自然水文循环系统,有更强蓄水、净水能力的“海绵城市”。其中,厦门、武汉、常德、南宁等16个城市入选2015年海绵城市试点城市。试点城市应将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

  不可否认,发展立体绿化,使得暴雨季节的雨水就地渗透、存储,正是建设海绵城市、补齐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短板的一个重要途径。

编辑:lianq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