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生态城未见积水,“海绵城市”经受住考验
最近几天,天津滨海新区普降暴雨,不少地方出现积水、内涝,但有部分功能区排涝及时,未见明显积水。记者采访了解到,排水系统的水平和“海绵城市”的理念,是中新生态城、开发区能够避免城中“看海”的重要因素。
生态城绿建院相关负责人邹芳瑞告诉记者,生态城设计的雨水利用标准,可以实现将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30毫米的雨水全部涵养利用。而像此次极端暴雨天气,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已经远远超过绿地以及地下水系统等组成的“海绵”负荷,此时更需要的是利用区域内管网、泵站等系统实现雨水的快速排出。
“生态城的雨水管网设计也是超前的,‘重现期’有3年,而中心城区一般是2年。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的管道更粗,能够抵御3年一遇的大雨。而生态城的防洪设计等级更是达到50年一遇的标准。”邹芳瑞表示。除了管网设计理念超前,生态城的机动车道、绿道系统也采用了全透水结构,纵横30公里没有一个井盖,雨水的排泄都是通过机动车道与便道之间的排水孔实现的。“每隔25米设一组排水孔,配合路面1%-1.5%坡度的竖向设计,可以实现雨水的快速排放。”邹芳瑞说,这样的设计在晴朗天气可以让行车减少颠簸,更为舒适,而在暴雨天气又可以避免井盖被泥沙以及树叶等杂物覆盖的排水不畅,或是井盖被雨水冲走导致的安全隐患。
同样受益于超前规划、理念创新的还有已有30余年历史的天津开发区。开发区有关负责人透露,开发区在建设之初,就按照“建设仿真国际环境”的硬件标准,提出了“滚动开发,适度超前”的规划思路,在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大,许多设备进口自国外,这种超前当时被称为“大马拉小车”。因为投入确实比较大,当时虽有所争论,但如今却体现出了很好的效果。
据介绍,开发区各泵站、管道设计超前,容量较大,可应对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的雨情。开发区企业泰达绿化集团还利用30年的盐滩绿化经验,研究改造了土壤结构,利用绿化的废弃物,让土壤变得像海绵一样,平时可以吸收雨水,在植物需要的时候,再释放出水分。在天津开发区,排水不仅仅依靠城市管网,泰丰公园、停车场、产业园区、绿化带等设施,都成了排水点,具备雨水吸纳、蓄渗能力,一旦遇到暴雨,城市的各个点位都成了排水点、吸水点,自然不容易积水成涝。
编辑:wanglongzhao
相关阅读
襄阳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让雨水自然渗透、就地消纳,城市不再出现内涝。记者昨从襄阳市规划局获悉,《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详细】
老城新生:武汉“海绵经验”或全球推广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绿色生长项目组来到武汉,计划将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作为【详细】
观察:国家级海绵城市“延迟交卷”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开评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申报要求,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周期为两年。但3年过去了,本该去年就验收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为什么?【详细】
上海浦东:大力推广海绵城市道路核心技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浦东新区第九届学术年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