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绵城市“热潮”中的“冷思考”
全国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近半数城市近期出现内涝。从数字来看,有点讽刺的意味。但从出现内涝的原因看,也并非难以接受:首先是因个别试点城市突遭强对流天气,降水量大。其次是每座试点城市的情况不同,且对于如何建设海绵城市没有经验,城市管理者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导致海绵城市建设推进较慢,难以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对于试点城市出现内涝一事不必过于紧张,要给城市管理者一个摸石头的时间。
不过,从入夏以来持续的强降雨令全国多个省市遭遇内涝的现状看,所能留的时间也不多了。统计显示,仅7月中下旬以来,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陆续迎来大范围暴雨天气,城市内涝已经普遍影响到城市正常运转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经有79个城市出现内涝。一直下的雨在提醒人们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不可松懈的同时,也表明海绵城市建设已迫在眉睫。
建设海绵城市要快,因为形势所迫;建设海绵城市更要稳,因为“河”中的石头还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超过20个省市发布了推进海绵城市的相关规划,并启动超过数千个项目,这表明海绵城市建设正成为一股热潮。正所谓“水满则溢,物极必反”。任何事物发展过快、过热,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对整个事物的发展造成影响,建设海绵城市亦是如此。在即将迎来建设热潮时,同样需要冷静思考。
首要思考的是,前期如何做好准备。海绵城市建设是因城而异,每座城市都有自身的特点,存在独特的问题,因此在建设之前,应该先对当地的环境、人文、地貌、气候、历史等进行深入考察,做到因地制宜,如此才能做到科学规划、打好基础。
其次思考的是,如何利用社会资本。海绵城市建设是项大工程,单纯地依靠政府投资难以尽快完成规划目标。结合当前民间投资下滑的现状,城市管理者可通过政策引导,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业务,多渠道支持海绵城市建设,使雨水变弃为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然,在引导过程中,扩大投资者收益是必须要考虑进去的。毕竟是在商言商,没有利润也就难以达成合作。
再者思考的是,如何避免“破坏性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意味着大兴土木搞工程,一味地开展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类的“破坏性建设”。恢复城市本身的自然生态本底,对天然存在的绿地、湿地、河湖等景观的保护和修复,充分调动自然本体消化、吸收雨洪的作用也是关键。我国在长期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了开发强度高,屋面、道路硬质铺装多等问题,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壤的渗水功能。对于这些过度硬化就要“去工程化”,充分发挥自然与城市的“绿色协调效应”。
编辑:wanglongzhao
相关阅读
襄阳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让雨水自然渗透、就地消纳,城市不再出现内涝。记者昨从襄阳市规划局获悉,《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详细】
老城新生:武汉“海绵经验”或全球推广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绿色生长项目组来到武汉,计划将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作为【详细】
观察:国家级海绵城市“延迟交卷”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开评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申报要求,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周期为两年。但3年过去了,本该去年就验收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为什么?【详细】
上海浦东:大力推广海绵城市道路核心技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浦东新区第九届学术年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