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案例讲述历史街区如何再造活力
途径三:文化符号在空间环境中的运用
历史街区的空间环境是地方文化的背景,任何现代的整修和建设都不能无视历史街区的尺度、街巷的空间结构、色彩等。
文化符号是文化特色的整体凝练与表达,可以强化历史街区的文化意象。在历史街区景观环境的改造与提升中,可以借鉴古典建筑语言、哲学、美学、精神等各方面要素,设计文化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街道家具、广告标识等构筑物上适当运用一些文化符号。路边的花坛、座椅、垃圾桶等街道家具应作专门设计,与历史风貌相适应,并适当放大局部空间,设置文化性景观小品。
案例:北京东直门内大街(簋街)
东直门内大街(下文简称“东内大街”),又称“簋街”,是北京市一条重要的特色商业街,最初形成于元大都时期,明清庙会集市兴盛,商业繁荣。环境改造前,“簋街”一直保持着京城第一夜市的美誉,但在环境卫生、景观风貌、空间秩序、公共安全等方面亟待摆脱困境,商家整体环境意识的缺乏也导致了街区发展矛盾重重。
在环境景观提升中,开展了“簋街当代商业元素的提炼与整合”“簋街历史文化资源的提炼与整合”“簋街当代商业元素与历史文化资源的并置与整合”等单项专题的调研与探讨,分别在建筑风貌、街道环境、广告标识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和设计。
在雕塑方面,主要采用与“簋”有关的雕塑物,增强街道的历史感;在灯具方面,加强古典灯及草地灯的运用,以配合雕塑的历史感及绿地景观的设计,增强街道的历史文化氛围。尤其是广告和标识的设置和设计,在发掘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首先是簋街的LOGO设计,也就是“簋街”整体意象的凝练与表达;其次,是地标设计,以“簋”代“爵”,将原先立于东直门立交桥西侧的铜爵标志,替换成为铜质伯簋,强化和突出“簋街”在城市中的存在感、方向感及形象特征;此外,是指示性标牌设计,融合“簋街”的商业元素及其空间特征,形成一个个形象生动的空间地图,引导人流并丰富景观。
城市不单单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城市居民的精神与文化的载体。我国的城市大多拥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其文化遗存和文化环境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城市资源,具有极高的综合价值。一片历史街区或者一座城市,丧失了它的地域文化特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和价值。
历史街区文化活力的再生,是延续传统文化、构建城市文化魅力的必由之路。本文提出的三种途径,以期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能保留、激活、新生,一方面适应经济发展和民生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顾及人们的文化感受,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文化优势。
编辑:l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