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发展整体框架下的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规划系主任。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更新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荣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全国优秀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称号。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负责“大运河(无锡段)遗产保护规划”、“南京秦淮区总体规划”、“武汉市历史文化及风貌街区体系规划”、“广州近代洋行码头仓库历史遗迹保护与利用规划”、“常州市旧城更新规划研究”、“郑州老工业基地更新改造规划研究”、“杭州重型机械厂更新改造”等重要规划设计60余项,多次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与省部级优秀规划设计奖。出版《现代城市更新》、《城市规划与设计》、《西欧城市更新》专著、教材和译著多部,在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今天的议题,我觉得非常好,围绕“传统文化与城市更新”的主题来展开,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存量规划的时代,更新变成一个新的常态。如何在更新的过程中,延续城市文化,是当前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课题。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基于城市发展整体框架下的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更新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流。但现实的情况仍存在很多的问题:片面地理解“城市更新”,采取一种简单化的、粗暴的“大拆大建”更新方式,对许多历史城市、历史城区、历史街区造成了严重破坏;从保护的角度来看,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在保护的同时如何促进历史城市发展仍需要认真研究和讨论。
一方面,历史城市到底会不会发展?它的发展规律又是什么?如何基于历史城市的核心价值来建立保护和更新的关联,而不是把这两者各自放在一边?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城市更新?现实中的城市更新大量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实际上城市更新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包括目前提出的“城市的双修”,在这样的大方针下,如何全面理解更新、采取什么更新和修补的模式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与此同时,又如何进一步拓展历史城市保护规划思路,实现历史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前几年,住建部组织了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总结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0年来的工作。在住建部的领导下,由中规院牵头,全国各地的专家和管理工作者,包括规划设计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编写了《风雨如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0年》。30年风风雨雨,有的历史城市很好地保护延续下来了,但同时也有很多城市的街区和历史建筑,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一边越来越重视保护,一边保护的现实越来越严峻,所以从国家层面总结30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非常必要。
通过对很多城市的调查发现,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三大层面:保护认识,保护方法,保护机制。如果不是在1982年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很多历史文化名城现在就见不到了。
这三大基本经验具体来说就是:第一,辩证认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前提。单方面谈保护或者发展都是片面的,必须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这个话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事情,但实际上在工作过程中把这两者结合好是非常难的。第二,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而言,围绕保护规划这条主线,以历史城区为主体,以历史地段为重点,以文物古迹为依托,分层、分类、分级的保护体系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内容。第三,保护机制。这30年来最大的贡献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得到了社会的共识,“政府主导、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实施保障机制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必由之路,它已经从专业走向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30多年,保护比较好的城市:
苏州,最初走过了一个比较曲折的道路,在上世纪80年代老城出现了很多问题,当地就“是否建新城”有过争议。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坚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新区。现在的苏州新旧两城,相得益彰,各有特色;
四川阆中,长期注重格局和传统风貌,从今天来看其整体格局非常的好;
编辑:shangxiyun
相关阅读
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三个时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城市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时代,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时代中看到城市的规划和发展的变迁:【详细】
在我国开展绿色城市工作的构想
为应对气候变化,长期以来我国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为全球节能减排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仍然有许多工作可以继续深入。在诸多措施中,开展绿色城市工作,进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