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海绵城市如何帮城市应对暴雨袭来

2016-08-09 09:49:20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浏览次数:

  今年夏天的多场暴雨,让北方很多城市遭遇雨后内涝的尴尬,太原也不例外。7月中下旬的一场暴雨,道路积水中断,市民趟水过街,大量车辆抛锚、泡损等事件屡见不鲜。年年暴雨,年年内涝,我们的城市似乎总是受困于雨后内涝。其背后原因是什么?能否减轻这种水灾?太原市现正建设的“海绵城市”进展如何,又能起到什么作用?相关媒体对此做了走访调查。

  钢筋水泥阻断雨水自然排退

  7月18日至20日太原的一场降雨,使太原人民至今心有余悸,他说:“当时,站在大东关铁道桥下,短短几个小时,桥下的积水就由小腿逐渐接近腰部,即使打开所有的排水井口,也不见积水下降,实在让人着急。”

  气象专家说:“通常来说,太原市年平均降雨量为400多毫米。”上次那场降雨,太原市局部地区两天下了平常半年多的雨量。这样大范围、长时间的降雨,事实已证明,超出了现有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在一些低洼地段或立交桥下,积水只能依靠泵车或是人工打开下水井来加速排水。很多市民疑惑:“小时候也遇到暴雨,但似乎道路积水没有现在严重,为什么呢?”这场雨对城市排水带来的影响,最近也成为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弛博士再次思考的问题。

  作为多年研究城市排水的专家,张弛说:“确实如很多人的感受一样,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原来主要的排水方式即自然下渗,因硬化面积的增加而逐步减弱,而次要的排水管网、泵站等,担负起了排水重任。”以前,多是裸露的地面。降雨时,雨水除了可以通过管网排走,还能通过土地、绿地等“主要的”、“自然的”方式渗透到地下,快速被吸收。

  后来,随着“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模式全面流行,城市中可以自然吸收雨水的“天然海绵体”就被破坏了,自然水循环的方式被切断了。张弛为我们列举了一组数字,更能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是泥土,60%至80%的降水能渗透到地下,不会产生流水。但泥土被硬化,80%甚至更多的降水变成流水,成了排水管的不可承受之重。

  如今城市建设中,又流行填湖平壑,地面大量硬化。每逢大雨,雨水直接落到硬化地面上,快速形成地表径流,只能或主要是单一地通过下水道、排水河道、泵站等“次要的”、“非自然的”的排水管网来排退,一旦发生强降雨,就会出现多少下水管都不够用的情况。

编辑:wanglongzha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襄阳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让雨水自然渗透、就地消纳,城市不再出现内涝。记者昨从襄阳市规划局获悉,《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详细】

老城新生:武汉“海绵经验”或全球推广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绿色生长项目组来到武汉,计划将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作为【详细】

观察:国家级海绵城市“延迟交卷”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开评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申报要求,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周期为两年。但3年过去了,本该去年就验收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为什么?【详细】

上海浦东:大力推广海绵城市道路核心技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浦东新区第九届学术年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