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海绵城市如何帮城市应对暴雨袭来
“海绵城市”更多雨水吸收利用
那么,如何告别“晴天就旱、下雨就涝”的问题呢?近年来,“海绵城市”这个概念应运而生。对于“海绵城市”这个新概念,张弛介绍说:“其实就是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缓解城市缺水现状,让城市逐渐回归自然的水循环处理方式。”他进一步讲解说,河湖、湿地、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吸水的屋顶,都可以成为城市中的“海绵体”。雨水先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剩余部分再通过管网外排,两者相结合,能很好地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这是国家住建部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之一。其中,还特别提到,我国大部分城市使用排水管网排水的方式,导致超过80%的水资源被直接排放。“海绵城市”建设后,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大增高,可将七成的降雨就地消纳和收集。通过渗、滞、蓄、净、用、排一系列过程,让从城市直接流出的水减少到四成以下。去年4月,十几个城市被国家住建部选定为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今年,第二批试点城市也开始了相关的改造和建设。
雨水排退试点前后变化显著
我们查询了多方资料,在今年夏季全国范围的强降雨过程中,不少试点城市的建设都取得了效果。前段时间,四川遂宁有一场强降雨,6个小时内降雨量超过了100毫米。但在遂宁的育才东路,经过试点改造后,整条街道没有积水。新闻报道中,当地居民说:“从前下大雨,整个街道上都是水,齐腰深,有的车子被淹了一半。”
这么大的降雨,雨水都去哪儿了呢?新闻中介绍说,除了原有的地下排水管网外,玄机就在于透水砖和雨水口的改造。改造中,原来硬化的路面更换为渗水能力更强的透水砖,下雨后,雨水直接渗透到地下。同时,整条路上增设了30多个雨水口,增加了收集雨水的点,雨水由此更多排入地下的雨水储蓄池,再进入庞大的雨水管网,巨量的雨水被一次次地分流,缓解了内涝的压力。
同样,山东省济南市在试点改造中,一条用新型材料铺出来的人行道,被称作“会呼吸的道路”。技术人员现场试验,1平方米面积上每分钟渗水量达到3000毫升,渗水性比透水混凝土和透水沥青都要强,加上附近修建的地下蓄水池和集水坑,即使暴雨突袭,积水也会快速消退。
编辑:wanglong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