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豪华型“海绵城市”不如内涝预警更现实

2016-08-10 09:28:14         来源:网易新闻     浏览次数:

  前不久的持续强降雨,让武汉市成为内涝重灾区。

  “虽说今年的降雨强度超过往年,但一些道路的积水确实比以往退得快了。”武汉大学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伍新木表示。

  相对往年雨季的全民吐槽,武汉大学这个著名“看海”之地渍水缓解了很多,而一些边远城区受灾却更重。

  这轮降雨已达百年一遇标准,内涝城市也不止武汉一地,至7月底,全国有近百座城市深受渍水之困。这种情势大大刺激了全国范围内的“海绵城市”建设。

  如今,全国已有30个城市进入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试点范围,还有更多地方政府借助PPP模式开工建设海绵城市项目。

  从“灰色”到“绿色”

  “城市是门科学,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这句话,点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精髓。

  2013年,伍新木受邀去英国考察。在英国中部,著名国际建筑设计公司Gensler设计的一座物流分拣基地,让他叹为观止。

  这座顶盖完全封闭的建筑占地20万平方米,面积相当于两个武汉火车站。奇妙的是,它在不依靠外界自来水系统的情况下,能实现水源的自给自足。

  秘密在于,该基地有套隐蔽在地面的雨水再利用系统,可把降水收集起来用于冲刷厕所、洗脸、洗澡,废水经处理后可循环使用。

  不过,对人类而言,一座建筑实在是太小了。我们的“野心”,是在更大范围内,让雨水得到更好的管理,特别是在现代城市里。

  2011年3月,中国海绵城市倡导者刘波,参与撰写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297号提案《科学利用与管理城市水资源的对策建议》,在全国首次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及系统解决方案。

  刘波是湖南常德人,2006年3月担任常德市欧盟亚洲环境支持项目联络办公室中方协调员。赴欧盟考察时,他首次接触到了海绵城市这一概念。

  “海绵城市是一个借用物理现象比喻的概念,指城市应当像海绵一样,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功能,实现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发展方式。”刘波对《支点》记者说。

  7月初强降雨中,发生内涝的南方城市很多。7月2日,一场130毫米雨量的降雨袭击了刘波的家乡常德,造成多处路段内涝积水,城区交通混乱。

  “与国内绝大部分城市一样,常德过去一直走大规模开发的老路,重视路面硬化。每逢大雨,往往依靠管渠、泵站排水,追求‘快速排净’,结果逢雨必涝、旱涝急转,因为强降水不可能完全通过管道排出。”在刘波看来,海绵城市要反思“灰色”建设理念,提倡“绿色+灰色”。“绿色”是环保、生态手段,“灰色”指围湖造田、路面硬化的大规模开发模式。

  比如,通过屋面雨水积蓄系统将雨水简单处理,用作厕所冲洗和庭院浇洒;恢复原有河湖、湿地、民间坑塘等自然“海绵体”……这都是绿色方式。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更多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中央明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让刘波无比欣喜。一年后,随着住建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标志着海绵城市从技术上“落地”。

  伍新木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亦表示认同,“它契合了现在国内城市发展新阶段,是社会和老百姓的自然需求——要有高楼、宽阔马路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人们更注重城市的生活品质,不希望一下雨就发大水,连地铁也坐不了。

编辑:wanglongzha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襄阳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让雨水自然渗透、就地消纳,城市不再出现内涝。记者昨从襄阳市规划局获悉,《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详细】

老城新生:武汉“海绵经验”或全球推广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绿色生长项目组来到武汉,计划将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作为【详细】

观察:国家级海绵城市“延迟交卷”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开评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申报要求,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周期为两年。但3年过去了,本该去年就验收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为什么?【详细】

上海浦东:大力推广海绵城市道路核心技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浦东新区第九届学术年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