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豪华型“海绵城市”不如内涝预警更现实
”各地兴起“海绵热”
近年来,全国各地争抢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央资金补贴政策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先后开放两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试点城市能获得中央财政补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连补3年。
去年4月,在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开展的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评审中,全国600多个城市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江苏、安徽、辽宁等省还专门印发了指导意见,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在试点城市数量上,国家初步想法只有六七个城市,但是第一次申报城市就有上百个。”北京建筑大学教授车伍说。
34个城市进入第一批初选名单,最终武汉、常德、镇江、嘉兴、重庆等16个城市列入试点。
今年,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再次启动。根据要求,各个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总体思路是否清晰、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项目可行性以及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性,都决定着哪些城市能成为试点城市。
4月22日,经过严格的竞争性评审,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公布,北京、上海、天津、福州等14座城市入围。
至此,全国已有30座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济南、成都、池州、遂宁等近20个城市总投资达2671亿元,总项目量达到2052个。
现实风险需要重视
现实层面,想从海绵城市建设中掘金,依然有一系列难题。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海绵城市建设都存在人才匮乏的现象。
“国外大学水敏性城市设计专业针对的就是海绵城市建设,而国内城市设计还没有细分到这一领域。”刘波说,且在整体规划这块蛋糕中,民营企业分到的部分并不多。
上市公司铁汉生态旗下海绵城市与水环境规划所所长姜卫星告诉《支点》记者,目前海绵城市规划层面,依旧以“既当评估项目裁判员,又当项目投标运动员”的体制内设计院为主,民营企业只有与他们形成投标“综合体”才能分包到部分业务。
“不过,新型建筑材料、管廊设备等属于市场化板块,这部分适合民营企业进入。而海绵城市信息化业务,更是过去体制内设计院不太擅长的板块,民营企业有着很大的盈利空间。”姜卫星说。
政策层面“难于一盘棋”,也给海绵城市建设带来难点。
“海绵城市需要住建、水利、农业、交通等所有涉水部门都做到位,才能发挥效用。在‘九龙治水’管理体制下,每个部门都会从自己角度出发。”姜卫星说。
协同作战在实践中却并不容易,问题症结在于“部门利益冲突”。
编辑:wanglong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