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典园林艺术相关文化继承的一些思考

2016-08-15 09:29:03         来源:蓝天园林杂志     浏览次数:

  园林艺术可以说是哲学、诗文、书画、建筑这些中国传统艺术的凝集体,也可以说,园林艺术是这些艺术的综合反映。所以深入分析这些相关艺术的发展现状,取其有永恒意义的精髓部分,避其已僵化没有存在价值的成分,重新融合到园林艺术中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继承方法。本文也试着分析,诗词、书画、建筑这些传统艺术中哪些成分对园林艺术继承是可弃的,哪些是可留的。

  一、中国古典园林相关文化由盛而衰,并在近代出现"文化断层"现象

  从北宋开始,中国整个思想文化进入封闭细微状态,文化艺术已由面上的外向拓展转为纵深的内在开掘,其所表现的精微细腻程度则是汉唐无法企及的。这种细微和完善造就了中华传统艺术的登峰造极,但也埋下了隐患,对文化艺术的长远发展造成了逾演俞烈的束缚。据笔者归纳,这种文化束缚主要有自然观从整体到局部转移、"师承前人,求典无新"、条条框框太多三个特点。这些弊端在诗词、绘画、园林中都充分体现出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是自唐以后的文人学者渐渐少有的,诗言志,词为诗余,是为小技,不登大雅之堂,这已说明唐诗宋词两大诗歌全盛时期中,宋人的世界观已然不如唐人之开阔。在北宋末期盛行的江西诗派"无一处无典故"的做法,使得后世文人多耽于寻章摘句,数经论典,而少见创新。

  山水画发展至北宋,已是高峰境地,描绘城乡广阔地域风情的《清明上河图》、气势磅礴的《长江万里图》、景色连绵的《千里江山图》,这些全景山水画的大量涌现和丰富遗存亦是其他时期不多见的。至南宋李唐,山水画风为之一变,出现"一角半边"式的构图及所谓"院体"画风,对后世山水创作影响极大。从"全景山水"到"一角半边"风格的演变已经反映了画家自然观的改变。元明清绘画风格总的发展趋势是重视对古代传统的继承,追求作品的古意,赵孟頫和"元四家"即如此,以董其昌为首的"画中九友"和"四王",则专以标榜摹古,每画必标明仿某古人,重形式,缺乏创新内容,山水画渐趋没落。

  讲究诗情画意的园林不可避免受到这些艺术束缚的影响。相对较为本真的唐宋园林,

  明清园林更讲究形式美、技术巧,由顺应自然而发展为美化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追求外在的物质创造。这种一味地追求艺术美、形式美的做法,使得园林越来越失去自然性、真实性和生活性,也脱离了适应大众人们生活的基础。自然观从大山大水转向一角山半边水的明清文人,他们所营造的文人园例如苏州园林,是以城市民宅的方寸之地追求江山万里的广阔无垠,其表现手法千变万化,无所不用其极,在技巧上、工艺上的成就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凡事一过度,就走入了极端,"一拳石则太华千寻,一勺水则江湖万倾",如盆景一样的作秀,一石一木的设置达到整个园林意境的高度,这是与真实的自然山水不相附的,亦是病态、矫情的。但是醉心于"壶中天地"、"须弥介子"的造园者却对这些手法推崇备至,以至于渐渐地被这些技巧给束缚。苏州园林最大的成就就是对自然山水成功的微缩,在艺术的发展上却与诗词山水画一样走入了重复、追求程式的道路。这些园林以生活享受为重,仅以被缩微的山水和花木所寓意的品格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实际上,这种表现园林意境的艺术手法中并不高明的,因为太过细微也现得琐碎和凌乱,失去了早先诗情画意中的简练和大气,以厚重的文艺技巧掩盖了原本自然朴实的园林意境。

  在古典园林艺术以及相关艺术因自身的束缚日渐式微时,又迎面碰上了世界开放的大时代,诗词、书画、古建筑这些传统文化纷纷失去它们生存的生活土壤,走入或即将走入它们的"文化断层"时期。

编辑:shangxiyu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设计理论 | 十招看破中国古典园林构图法

研究中式古典园林的目的有二:【详细】

当中国园林遇上西方园林 艺术碰撞出文化

  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详细】

六大古典园林之假山

  假山,具有多方面的造景功能,如构成园林的主景或地形骨架,划分和组织园林空间等。大自然的山水是假山创作的艺术源泉和依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