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尽洪荒之力夺回被现代化抢走的乡村
乡村,中国未来的奢侈品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当年,农业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全国各地已全面拉开美丽乡村的建设。2016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引领下,各地的新农村建设风起云涌,涌现出一批如郝堂村、堰河村、问安村等的美丽乡村建设样本,同时,不少地方急功近利,把“新农村建设”变成了“新城市建设”。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工业文明是否可以取代农业文明而成为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文明路径?
在孙君眼里,这是对乡村文化、历史、自治、生态、建筑的一次雪上加霜的大破坏。孙君认为,导致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农村、农民,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才是“新农村”。
“我们今天的社会对城和乡之间其实是有比较大的误解,或者是混淆不清。”孙君认为做乡村建设的前提是先弄清楚“乡村”与“城市”的概念和区别。而这个秘密就蕴藏在我们古老的文字当中,他以甲骨文中的“乡”与“城”字为例为我们讲解了二者的不同概念与内涵。
“从中国最早的文化甲骨文,能够明显的看出来,‘乡’这个字是两个人面对着坐着,举着酒杯,中间一个像火锅一样的东西,它是充满着温度,充满着那种人和人的那种友爱的一种状态。那中国的‘城’是怎么写的呢?它是一个象形的城市,变成一把武器,战刀,城市的本身一个意识就是一个竞争、战争,或者是强势和弱势的这种关系,所以人类实际上是在乡村生活,在城市来工作,那么最终他在这样一个特别复杂和竞争的过程当中,随着年龄增长他一定最后会退回到乡村具有温度的这个感觉。然后到了他的儿子,又会到城市,其实它是这样一个轮回。所以城乡之间两种不同的形态,表示着人类在不同阶段当中会何去何从,这就是城乡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二者之不同的一个解答。”
他对中国乡村文明与社会规律也有着深刻洞察:“中国这个文明几千年来,其实一直是有一个基本的特性,叫落叶归根,叫衣锦归乡,或者叫入土为安,因为中国这个文明是土地文明,我们对土地的这种感情和恋情是所有民族都不能超过的,要不然怎么会叫全世界的农耕文明在中国呢。”
“物质文明是人们阶段性的文明,是一个一旦人吃饱了,穿暖的时候,他就自然会向精神层面上去过渡,所以在当下的中国或者是全球都会面临到一个人在解决温饱的前提下,人们开始寻求真,寻求美,寻求善,寻求更靠近天和人合一的那种生存状态。所以不仅是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我们都能看到,当文明达到一个高度的时候,他会再回归到乡村,这就是几千年来的规律,中国也是这样。”
正是基于对中国乡村的深刻理解,经过多年的乡建实践与思考,他大胆预言:30年后,乡村将成为中国人的奢侈品,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孙氏乡建理念:把农村建设地更像农村。至此,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说万万不可拿城市建设的理念来建设新农村,那建设不了农村,只会毁了农村。古人说得好:有所为有所不为。
年轻人回归,是检验乡建成功与否的最好标准
三农问题一直是近几十年来严重困扰中国的一个问题,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年轻人就业等问题时时敲响着“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警钟。而郝堂村等乡建样本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
而今的郝堂村,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经典成功范本,房屋俨然,街道整洁,90%的人回到家乡,原本几十人的幼儿园、小学,人数增长到200多人,人们安居乐业,茶叶、酿酒、民宿、酒店各业兴旺,按照村里人的说法,他们有生以来想过最好的时代就是今天了。除了游客,各路考察团、媒体也慕名而来,央视英语频道甚至外国的电视台都曾经来此做过报导。
编辑:l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