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园林:从山林到园林和公园
从京都到滋贺再到箱根,穿山越野,建筑密集区很密集,开阔地很开阔,日本地域并非想象中那样狭促。但理智地分析,应该是高低起伏的地貌和变化多样的森林植被拉大了感觉尺度,使我对土地面积的理解由二维度增加到第三维度。其实日本真正的大山也并不很多,富士山海拔3775米,是日本最高的山,所见大多是丘陵,如果要开发,铁锹也可以铲平好多的山头。但在日本走过这么几天,所看到的每片村庄每座城市都有完整的山体为背景。西班牙人当初航行到南美大陆,看到昂然挺立的群山,外形完整色彩变幻,就断定山的深处蕴藏着宝石和闪亮的贵金属。看到日本有那么多景色秀丽的山峦,我猜想山里面一定也有丰富的矿藏。日本地域就是海岛,东西方向最宽不过300公里,海岛是很容易就缺少淡水的。肯定是祖先的生存经验告诉他们:高处有树林,低处才能保有水长流,山林里宝贝再多也不能探查开发。日本很早就有自然地保护法,大概普通公民也都有资源危机意识,所以喜欢到别国去探矿和考古发现。汶川地震日本也派了一支庞大的救援队伍,全副武装先进探查救治设备,却没有找到一个生还者。也难怪有人怀疑日本人是去探矿不是去救援。不过救援人员的愧疚和语言应该是真诚,给中国人都留下了感人至深的印象。
富士山很美,曾经看过风景各异的富士山画片。但见到真实的富士山,我还是很震撼。富士山周围景观呈多样性,河湖流泉,树林草甸,田地庄稼,远处一些人文景观也与山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富士山看上去孤傲冷峻,也平和安详,并绝不拒人千里,远远看着就有想要走近的欲望,转念一想,富士山那深沉的外表下可是蕴藏了巨大力量的。任你云绕雾散、春华秋艳、风霜雨雪,好像富士山永远不改素颜。难怪日本人都崇拜富士山,把他作为圣山来朝拜。以前在我的印象和知识所能认知的日本:地狭人促资源少,不对外扩张掠夺就无法生存下去。无论是用硬的或软的手段,就是要靠别国的资源供养才能生存和发展。最可恨是依附和充当资本列强的鹰犬,靠欺负咱中国而分得一杯羹。所以一直也是对日本愤恨不屑,从来就不爱看日本影视,孩子读中学时爱上《灌篮高手》一类的动画片,让我感到很是不安,又臭又长,简直就是毒害中国的青少年。现在看到富士山后我想,日本一直在资源困境中求生存,在世界资本列强倾轧和挤压的狭缝中谋发展,这个民族有如此顽强的意志力,与富士山是否有着某种关联?中国古人说“格物致知”,日本人与那山心灵相通,才有了与那山一样坚韧不拔的品格?!
接下来的两天行程,是要和日本景观设计界的大师近距离接触。因为听过一位大师的演讲,已经有了一种亲切感,和别的同行一样是怀着滔滔景仰之心,期待着从大师那得到点化。
富士山周围区域很开阔,从信乐山转出来不久就能见到富士山在大巴行进的右前方,行进了很长时间又在右后方,好像总能看见富士山伴随着旅程直到天黑无法看清。第二天还是富士山静静地目送我们奔赴横滨,旅途中都是充满着期待与发现的兴奋,没有一丝倦意。
横滨是亚洲最大的国际港口城市,也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制造业城市。海岸线全是人造陆地形成的,很多工厂企业也都在海面上悄然铺开,形成非常壮观的现代工业城市景观。到横滨参观21世纪新港客船码头,说是码头,和传统意义上的码头概念不一样,其实是为城市创造了一个非常大的开放空间。体现城市空间的综合利用,而非传统的建筑空间机械的单一目的功能设计概念。码头也是人工铸造的海上巨大平台建筑,向市民开放的空间有两层。下面一层是公共服务设施、客船等候休息、餐饮服务等。上面一层像市民广场,有一部分绿地,其他都是木板铺就的,可以凭栏眺望海面上的景观,可以席地而坐享受阳光抚慰海风吹拂。因为要赶往东京拜见第一位大师户田 芳树先生,所以无法尽情享受匆匆离去。
我们提前了几分钟到达约定的地点,先生则带着一位中国的留学博士生准时到达。依然是谦虚质朴、深沉严谨的神态,但让人感到很可亲。此时见到先生令我联想起富士山,也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藤野先生。先生要带我们看日比谷公园和六义园,特意找来相关资料,并复印每人一份装订好了。他对着资料介绍说,日比谷公园有100来年历史,在上世纪初改建的时候征集了多个设计方案,有向欧洲学习的几何图案式的,有日本风格的园林方案,最后实施的方案就是日本与西方结合。说起来挺费事的,其实日比谷公园最后实施的方案就是“中西合璧”。先生也毫不避讳日本园林向中国学习了很多,但他说现在中国造园所下的功夫只有日本的百分之二十不到。言下之意是中国人粗制滥造,开始我并不以为然,从哪里得出那么精确的数字?随后带我们边走边解说,才体会大师所说并非诳语。
日比谷公园是城市中心的绿色开放空间,学习西式的那部分有喷泉、花坛、几何图形的音乐广场,道路也是规则几何图形硬质铺装。中式或说日式的部分,对中国园林中叠石、筑池、植物配置学得非常到位,甚至更胜一筹。很多园路根本都不硬化,用的是细石、灰土、木屑的所谓三合土,甚至也不夯实,但并不起灰层又透水。这种节约又生态的做法,在中国已经绝迹了。走到一处小雕塑前,先生说:日本造园并不喜欢使用西方的喷泉、雕塑等元素,造景会很谨慎使用这些硬质景观。这个塑像也不是为这个园子塑造的,而是一些私人收藏捐赠给园子的,有些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就在旁边树个碑记载一下。早先我就听说在日比谷公园中,有日本人缴获北洋水师的战利品成列,经常有一些不懂感恩的青年学生以此为凭据,向中国留学生来证明日本民族的优秀和中华民族的低劣。幸好先生带我们走到的不是那个战利品的前面,否则像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里描述的那一幕要在我们面前重演,那会让我们感到多么难堪阿。
六义园的历史更加久远,应该说是非常经典的中国传统的日本园林,筑山、理水道法自然,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运用淋漓尽致。人工引水凿池堆山、平地起造,一池三山的传统布局。池里一大一小两个岛,挖池子的土堆在园子外围西北部形成自然山坡,也形成天然的围墙。池中小岛就是水面开阔处置一山石点缀;大岛是泥土堆成,配置了丰盛的草木,湾部设有一蓬,蓬下置一小船。所谓“穿池凿石写蓬壶”,完全是中国古园林里所模拟的东海仙境的意境,充满了求仙的神秘气氛。这种意境的营造在日本仍然很普遍,好多个新建的公园里都有。看来好东西日本人是不会丢弃的,尽管学了很多洋东西,这点就和中国人不一样。但与明清时期中国的园林相比也有不同,正像大师所说不喜好硬质景观,对亭、台、楼、阁等元素的运用非常谨慎,更关注的是自然生态,这一点日本人始终是觉悟的。中国传统园林的障景、点景、借景、框景、对景、空间的分隔与组织等造园手法,都用植物来做。所以先生说园子里的每一棵植物都是精心安排的,没有一棵树是随意种下的,更不用说修剪整形了。先生让我们看一块比较空旷的草坪,草坪的颜色有变化,几处灌木下面的颜色深些,那不是树影造成的,而是有意将树下那块草坪换了不同的植被——耐荫的苔藓,使得这块草坪看起来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变化。又走到一组高大的松树前面,先生说这几棵松树正在绑扎整形,使它们从水面的对岸看过来有高低和层次变化。整形时对枝条树皮的保护,还要使大树造型符合审美的形态要求,还有在绑扎造型期间的观感,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如何绑扎,都需要用心很细致。没想到那还是件半成品,不是先生的介绍,我以为那就是人工与自然的默契。这才不得不信先生所说日本造景所下的功夫之深,想想咱们中国的现实情况确实是不可能达到的。就说绑扎这样最细小的事情谁来做?在中国做这种体力活普遍是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或接受过教育也不深入,不可能有那么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而受过专业教育的都不会直接干这样的粗活,能到现场指点一二也算不错了,如何能把事情做得那样完美?接下来还是每走一个地方,先生都要仔细地解读那些细节,直到走完整个园子。日本皇宫离得不远,虽然不是参观皇宫内院的时机,但可以去看看外院周围。先生仍不辞辛劳,坚持要陪我们一起直到夜幕徐徐降临,才和我们依依惜别,分别离开皇宫的外院广场。
编辑:shangxiyun
相关阅读
广州全市公园将逐步拆围透绿
广州公园内被围墙【详细】
日本栗林公园 承袭唐风汉俗
苏州是园林的大观园,各式各样的园林寄寓了无数王公贵族或风雅人士的梦想;日本承袭了中国唐风汉俗,对庭园的经营也不遑多让,历代藩主、将军甚或天皇,无不精心设计优雅的庭园,既可休闲又能附庸风雅。此次广岛四国之旅,幸【详细】
园林中阳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阴影中的草坪
对于花园的道路来说,观赏草可以构成令人喜悦的道路边缘,但是,这样的边缘需要很精心的维护,否则景观也许会不尽如人意。为了边缘草坪的修剪,宽阔的草坪上可以用剪草机来修剪;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用于沿道路两旁的缓坡地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