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亟待绿色“海绵”
雨污分流理念先进
“德国造”下水道虽然对青岛不怕淹作用微小,却对青岛后来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影响很大。“德国下水道建设的重要特点是雨污分流,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理念。即使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还有一些城市没有做到。”青岛文史专家鲁海说。
下水道雨污分流,是在青岛城市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根据史料记载,青岛最初并没有考虑污水排放,粪尿由工人上门清运,耗时耗力。胶澳当局于是“计划将来把家庭污水与雨水分离并由下水道排走”。1905年,两个污水泵站、压力管线及集水池建成投入使用。
近年来,青岛市充分采用雨污分流设计理念,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污水管网3350公里、雨水管网3352公里,基本保证大雨以下级别降雨不积水。“管网雨污分流模式,能确保强降雨时污水不排放以免影响泄洪,也确保雨水管道不会被污水杂质堵塞。”黄绪达说:“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在全国处于领先。”
难被淹并非不怕淹
即便是雨污分流模式走在全国前列,青岛很难被淹,但也仍然不敢说不怕淹。陈勇指出,“其实青岛并不是不怕淹,遇到风暴潮与强降雨叠加、台风过境或天文大潮,防汛压力也非常大。”当然,大多数情况下,青岛降雨时空分布是相对均衡的,而且很多时候偏干旱。
同时,自然地理环境也帮助青岛“自动”排水。青岛是典型的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主城区依山傍海,三面环海,40%以上地形为丘陵,这种特殊地形可以让降雨很快进入大海。
不过,青岛在应对强降雨的准备上依然不敢怠慢。为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强降雨,青岛市建立了排水预警响应、雨中巡查处置、雨后评估的排水防涝工作机制,每年汛期前即提前组织开展河道、明沟、暗渠清淤。降雨时,组织车辆、设备、人员定点盯防,沿路巡查,确保重点部位排水防涝工作有序进行。“比如,遇到天文大潮,一些古力盖会被顶开。我们会在下方安装防坠网,防止人员和车辆等坠入。”陈勇说。
近年来,青岛市还加大了河道整治力度,中心城区主干河道防洪整治全部完成,支流河道防洪整治率约80%,防洪能力按20至50年一遇标准设计,提高了河道行洪保障能力。“我们正在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相结合,以更大的力度防止城市内涝,修复城市生态。”陈勇说。
编辑:wanglong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