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的未来
政策精神
直到今天,土地整理和村庄更新仍然是德国乡村建设和乡村城镇化的主要方式。这样的说法看起来简单,其精髓在于德国深植于国家的特有精神。比如在城镇化的公共配套的水资源方面的思考就可见一斑。
德国在考虑城市与水的问题时,常常涉及到的是区域、若干城市群甚至是多个国家,而非一座城市周边的河流、湖泊、森林和湿地。莱茵河流域、多瑙河流域,博登湖水域的治理和管理经验,充分说明了德国在解决城市与水问题的巨大尺度、复杂程度以及对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的考虑。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富裕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合理公平地分担保护水资源的财政支出,如何调动利益攸关者的私人投资,如何解决水资源保护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何建立统一的跨区域的法律保障体系,都是他们在决策上不能回避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在土地利用方面,降低土地和开放空间的消耗,提高现有城市土地和开放空间的利用效率,是德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基础。在此之上,再考虑城镇区域内的工业布局、就业安排、交通组织和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以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和城乡生态的良性循环。例如,在慕尼黑的城市建设策略,市区建筑容积率为0.9~2.5,30%~50%的用地为公共设施、绿地和交通用地,轨道交通条件优越。出于经济和生态目的,将这些区域建设为居住工作的混合区域,容积率提高到1.6~2.5,个别地区容积率提高到3。
在其他政策配套上,德国致力于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形成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同时极其注重村落建设与自然的巧妙融合,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进行调控。
德国在统一之前是由数十家城邦国家组成的,每个城邦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历史(甚至德皇都是选举出来的,这些城邦国家的君主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首府的市政厅(Rathaus)自新教改革后逐步取得行政权力,在地方行政管理中承担了重要角色。而今天这些市政厅大多建成了博物馆,用来记载历史上的闪光点,也成为当地人的精神家园。
德国统一后,这些由前城邦国家组成的各州也享有高度的自治,以至于在近代世界进入工业化时期,更加积极的支持科研创新和制造业的发展,从而使得创新精神成为各地在全国、乃至全球保持竞争优势的法宝。事实上,几乎每个城镇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数家博物馆,记载着那些历史上的辉煌。也因为这种自发的、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使德国能够在经历多次惨烈战争的摧残后,能够迅速恢复,仍能维持其全球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学习德国的城镇化不是让中国照搬,中国需要学习的是德国在规划方面的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对待城市、人民的态度。
编辑:l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