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视角下的近代公园数字化研究及其意义

2016-11-16 09:49:45         来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浏览次数:

  3整合数字化技术的上海近代公园研究

  3.1构建源流图景

  首先是基础信息的收集与海量信息的梳理。之后,借助数据库(Database)技术、GIS技术和历史研究方法,整合一手资料,对资料库进行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分类录入。通过加工、整理,提取具有共相的典型数据进行编码重组和系统化的分类、编辑,将几何图素和属性转换为可供显示的图像,运用图表绘制、展现作品流变风格和思想在时间、地域上的交织关系。同步进行图片、视频、工程图、文档等多媒体信息的收集与电子版本的转化,借助MicrosoftAccess归类存档,为下一步建立完整的图文影音数据库搭建框架。

遗产视角下的近代公园数字化研究及其意义

MicrosoftAccess初步建立的上海市复兴公园数据库

  3.2探究公园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研究借助GIS、RS、空间句法等技术手段辅助研究上海近代公园和城市空间在市域与园域两种不同尺度下的互动关系,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城市边界拓展、使用功能变化、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空间承载等角度归纳园林的分布特征、边界形态和园林内部的空间演变过程。从城市公共空间演变的角度探索上海公园与近代的社会政治、文化艺术、城市发展等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在此基础上,将所得的市域和园域子数据库在时间维度上与园林风格、思想的源流进行比对和完善,综合形成上海近代公园的整体图景,并实现涵盖面广且具有谱系线索的图文影音数据库的构建。

  3.2.1市域:上海近代公园空间的分布特征

  由于华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在近代上海呈三足鼎立之态势,之后又有民国政府设置上海特别行政区形成县市分离,导致近代上海的城市空间形态悬殊,空间破碎化严重,这些都与上海近代公园空间的演变关系密切。

  在对上海城市空间进行类型学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从公园外部环境入手,运用GIS技术,结合三维模型,对外部空间的通视性、公园的可达性进行定量分析,模拟公园周边环境的物质组成肌理对其空间演进的渗透过程,包括周边城市交通走向、街道形态、建筑特征、功用业态等方面。研究更进一步在市域层面绘制该尺度下的园林总体分布图,将传统测量学方法所得的近代公园历史地图通过GIS与现状地图建立空间映射关系,追溯上海公园以租界为据点向整个市域空间发展的轨迹。运用空间句法对近代公园与城市空间的几何拓扑关系进行解析,梳理两者在空间上的逻辑与结构关系,从图论及量化角度推演上海近代各时期公园在空间逻辑演进中呈现出的特征趋向,明晰公园空间界面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关系背后蕴含的深层运作机制,并构建上海近代公园市域子数据库。

遗产视角下的近代公园数字化研究及其意义

按公园类型划分的市域子数据库界面

遗产视角下的近代公园数字化研究及其意义

按时期年份划分的市域子数据库界面

  3.2.2园域:上海近代公园内部园林空间的演变特征

  园域层面以历史事件及人物为切入点,观照上海近代公园内向自律的发展过程,阐明西方近代园林技术、制度和观念的植入,以及近代民众思想及需求转变下园林内部空间的演进过程。

  在技术手段上,运用GIS与CAD的结合快速生成园林地形,3DGIS建模软件结合3DMAX、SU重建上海近代公园的景观模型,并以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实现个案全貌的呈现,以此展开全视角、多维度的园林分析。考虑到历史数据的缺失现状,采用时间断面的方法,选取公园典型时段进行模型构建和空间分析,归纳提炼出上海近代公园的典型特征。

编辑:lianq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