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河流自然属性发挥防洪景观功能

2016-11-21 09:59:35         来源:百灵环保网     浏览次数:

  如何让河流恢复原有生机?

  正如王超所言,“只有变革水利与生态工程建设和管理理念,妥善协调河流系统的水利与生态功能,才能让河流恢复生机。”纵观国内外近年来在河道治理方面的实践研究与发展趋势,尽可能保持河流的自然风貌已成为先进的治河理念。

  王超告诉记者,无论是美国密西西比河、法国塞纳河还是加拿大卡尔加里鲍河,其治理都是围绕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理念展开,坚持统筹考虑、综合规划。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水质改善,强调返璞归真,最终打造出人水相亲、舒适优美的环境。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内河的期待越来越高。很多城市开始探索和尝试生态化的内河治理方式,追求城市内河多功能的发挥,北京、武汉、苏州、无锡、济南等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济南环城公园,处于繁华的老城区,沿着护城河而建,现在已经成为中外游客和市民游览游玩的好去处。环城公园根据护城河不同河段以及不同景区,进行了不同的主题设计,步移景异的观赏体验使环境与人的对话更富有情趣。同时,各景点都被赋予深厚的人文特色、地域特色,使整个河段的景观富有层次和变化,避免单调乏味。绿化植被与游赏路径、亭廊与驳岸山石等的结合渗透,使自然景观元素与人工景观要素相互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滨水游憩空间。

  减河是山东省德州市的三大水系之一,减河湿地公园充分利用人工湿地,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景观供市民娱乐休闲。通过在湿地上构建植物群落,为鸟类和水生动物提供栖息环境。

  总之,城市河道景观应是集整体性、可识别性、特色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单靠植物并不能反映城市的历史风貌和特色,应从城市风土中寻找设计语言,通过多样的设计手法,塑造具有地域风情的景观。

  怎样解决“千河一面”问题?

  业内专家建议,在进行城市内河综合整治时,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再生能力和自净能力,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还要坚持改造与适应并重,使人们对河流的干扰保持在自然环境承载范围之内,从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

  河道规划设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需要水利、生态、景观、旅游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但是,目前国内河道的整治、规划设计往往只有水利或只有景观方面的人参与,难免顾此失彼,造成河道规划无法综合考虑水利、生态、景观多方面因素,使得河道改造无法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王超认为,必须以防洪排涝和保障水质安全为龙头,强化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和水经济的建设,做到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全面实施。

  城市内河治理与其周边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由于人口密集等原因,国内城市河道被约束在很小的范围内,如果大范围调整或改变河流的地貌特征,几乎是不现实的。

  但业内专家表示,内河治理状况体现了一个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城市内河综合治理工程与城市建设,特别是河道两侧的开发,会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循环机制。因此,将城市内河滨水区规划与城市发展模式相适应,可以有效促进城市内河功能的发挥,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

  在青海省西宁市,南川河大南川水库引水口至谢家寨桥段综合治理工程,主要由河道防洪、沿河截污干管和景观绿化工程三部分组成。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融合现代生态理念与青海河湟文化的景观绿化工程。景观设计吸纳青海的地域元素和河湟文化元素,结合水主题,设置十大景观节点,将这一河段的文化内涵演绎成一种纪念性空间,体现了当代人对历史传承的理解。

  城市内河不仅是公众游览、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承载城市文化内涵、体现城市传统气息和现代活力的有效载体。王超认为,要解决目前城市内河景观“千河一面”的问题,就要将城市内河治理与当地的地理特点、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状况相结合,充分挖掘区域水文化,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景观。

编辑:gu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