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从滨水工业遗址到都市景观公园
历史的阐述:滨水工业遗址的空间重塑
在进一步思考如何利用废弃工业建筑时,理查德·哈格并没有将遗弃的工业建筑理解为静止的符号,而是赋予它们新的功能,并使之作为重新理解人与人、生活与生产、工业与自然、历史与发展等多重冲突和谐消解的场所。
事实上,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博物馆。人类的每一种功能作用,人类相互交往中的每一种实验,每一次技术上的进展,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它拥挤的市中心找到。而城市自身有包涵各种各样文化的能力,但需通过必要的浓缩、凝聚、消化和选择。从城市文化认同建构来看,人、场所与产品是三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具体而言,对城市的文化认同,首先是物质环境的认知,其次是行为的参与认同,最后是情感与意义的体验认同。
在煤气厂公园的建设中,理查德·哈格首先对人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师,与其说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强加于场地之上,不如说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价值挖掘者,和独具视角的美学阐释者,通过最小干预的设计手法,促进场地自我进化;公众,也不再仅是最后产品的接收者,而是作为参与者,从项目筹划便介入讨论,与设计师、城市规划管理者一同畅想工业遗迹更新改造的未来。设计产品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互动、沟通、多方参与、以过程为主导、允许自我修复的设计框架。
公众参与提供的公园设想图(图片来源:Julia Sverchuk & Richard Haag Associates Records)
事实上,自1975年对外开放的四十年来,煤气厂公园一直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看得见的地面上,工业建筑腐蚀仍在;看不见的地底深处,生态修复缓慢进行;公共艺术的源源活力不断赋予公园新的装扮,公共参与使公园时刻保持人与自然、自然与都市的对话。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作为70年代的滨水工业遗址修复的先驱者,极大鼓舞了之后的工业遗址的修复,如宾夕法尼亚州维顿达尔公园(Vintondale Reclamation Park,PA)和德国杜伊斯堡景观公园(Duisburg Nord, Germany)。作为后工业景观(Post-industrial Landscape)的开山之作,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其历史性的突破有三:
1、在工业与自然长期冲突的情境下,正视滨水工业区(Industrial Waterfront)的历史保护价值,挑战并重塑了后工业时代工业废墟美学;
2、第一次利用生态技术手段,通过最小干预思想以维护场地自然的生长净化过程;
3、设计方法上,以“诠释”场地而非“设计”场地的姿态,充分将其再生的过程与市民生活融为一体,重塑都市滨水景观空间使其成为人与自然共生的互动场所。
作者:朱怡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李振宇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博导。文章提交于2016年中国第7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经过编辑简化。全文转载于澎湃新闻网。
编辑:gu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