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遗产空间的再利用——中国大运河京津冀段和南粤古驿道
作者简介:
许瑞生 男,汉族,1962年4月生,广东汕头人,无党派,1986年7月参加工作,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建筑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广东省副省长。
感谢作者授权发布。
寻找华夏古驿道,讲述中国好故事,为小城镇和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是在当下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提供的主要动力之外,可以借助的另一种动能。将眼光从工业园区移向偏僻且埋没在草丛中的传统古驿道,结合现代都市人在运动、文化体验、贴近自然等方面的生活方式需求,活化利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国家地理风貌特征的古驿道(也包括古水道和古运河,下同)系统,各地政府就能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为老百姓提供适应现代户外体育、乡村旅游需求的公共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古驿道活化利用出发,既能挖掘古驿道文化内涵,又能科学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古驿道作为中国历史演变的空间载体,既是展示国家地域文化之路,在穿越时空转换功能后又可以成为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健康之路。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2015年北京-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京津冀一体化下空气污染治理、交通堵塞和非首都功能疏解、新型城市化发展等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主题,北京市政府重置于通州,而通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在的新城市功能中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诸多问题亟需寻找破解途径。结合冬奥会等重大活动、通州的新建设,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小城镇培育发展获得新的动力是不容错过的契机。目前,广东正在推动“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行动计划”实践,进行古驿道活化利用的尝试,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借此与粤东西北地区产生新的一体化共享发展走廊。基于上述情况,产生了以下若干想法。
(一)古运河和古驿道是体现华夏文明发展脉络的人文历史景观
中国大部分传统村落、集镇的孕育是与古代交通网络紧密相关的,沿河近桥的“街市”往往是因为水路与陆路的交汇便利而形成。古驿道主要用于贸易、军事和邮政,附近的“驻兵营”扩张就成为村镇的雏型。古运河作为“漕运”水上古驿道,在中国历史变迁中对粮食运输、军事行动和政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大运河因此被称为“帝国的生命线”,同样也发挥了促进沿河聚落发展成为集镇的作用。
中国古代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运河、古驿道均是国家历史景观的象征,是中国人共同拥有的历史记忆,在古驿道途中可以领略到中国历史文化景观与历史场景。作为一种体现中国文化脉络的人文景观,古驿道、古运河见证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变化全过程。
通州燃灯佛塔 图2通州八里桥(永通桥) 图3古通惠河通州段(根据中国文化遗产院资料改绘)
编辑:guoai
相关阅读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北京城市新规划: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北京新总规中的河北机遇【详细】
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历史上的昌平是一座水脉久、水资丰、水源众的京华古城。《康熙顺天府志》赞昌平山川形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