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遗产空间的再利用——中国大运河京津冀段和南粤古驿道

2017-01-16 09:51:07    作者:许瑞生     来源:规划中国     浏览次数:

  (二)历史人文资源的富裕与“贫困”的现状

  人文景观离不开地理景观,通过解读人文景观在特定的地理场所的含义,可领会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景观释放传递的信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意识地注入大众生活必需的的空间化产品中,让历史人文景观遗产及其所表达的历史信息为大众所体验,才能有利于传承和保护,才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京津冀古驿道、京杭大运河这类线性遗产空间,由于旅行者的活动而成为真正有传播功能的文化线路,形成新的以文化为动力的共享走廊。

  古驿道与建筑遗产在京津冀大地,散落了无数代表着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其中许多是与古代驿道交通系统有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鹿泉市秦时修建的井陉古驿道,现存2.5公里,是历史最早的古驿道之一。西山大道、庞潭古道、芦潭古道等多条古道仍保护良好。怀来县鸡鸣山的鸡鸣驿,所处的“上谷干道”,为古代京都通往内蒙古和西北的重要通道,始建于1420年。邯郸市永年广府古城的弘济桥,始建于隋朝,明万历年间重修。赵县的赵州桥,建于605—616年间。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文化遗产多与“漕运”有关。通州运河文化公园的验粮楼建于1528年,重修于1872年,为验收漕粮之处。八里桥也称永通桥,始建于辽代,于清代重建。创建于公元577-581年间、重建于1691年的燃灯佛塔具有潞河镇水的象征意义,是大运河北段的标志性建筑物。

  现代交通网络与古代交通网络的错位,造成一些村镇经济动力的衰退,出现现代意义的贫困现状,这是中西方城市化过程中的共性。然而正是低速的城市化,回避人为的破坏性建设,古代的人工建造景观(包括古驿道、历史建筑、传统古村落等)反而能幸存于人类现代开发活动频率较低的地区,比如河北省贫困县相对集中的冀中老区、太行山区。现代交通条件较差而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恰恰是古驿道保存较好地区。广东省在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中确定的贫困村中,有约近一半是沿古驿道2公里范围内的村庄。

城市线性遗产空间的再利用

  古罗马留存下来的壁雕展示了当时的交通工具    图2古罗马道路断面形式和里程碑的标记

  (三)欧洲古罗马之路的再利用启示

  欧洲对古罗马之路的再利用,对中国有着借鉴作用。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All roads to Rome),象征着古罗马帝国利用交通的可达性,实现对欧洲及地中海周边地区的军事征服,古罗马之路也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城市系统、交通网络的基础。古罗马在公元前4世纪开始便修建连接各行省的道路,保障古罗马军队快速到达各行省,并从帝国各地运送各种物质回到罗马城。据不完全统计,古罗马的道路共有约4万公里,连接了欧洲各座城镇,并采用规范化设计,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里程碑”(Milestone)也是在这时期的道路建造中产生的。

  目前,在欧洲几乎各国都有名为“欧洲自行车文化之旅”的户外自行车旅游活动,这是欧盟大力支持的跨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许多线路都是顺着现存的古罗马道路走向,因而成为活化利用历史文物、振兴欧洲旅游、增进欧洲各国文化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措施。在这些户外活动线路中,标识系统、驿站、露营地以及定位导向均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古罗马道路的古老路石、里程碑等构筑物也得到了科学地修复和保护。

编辑:gu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探营广州园博会:移步换景赏雅色 绣球簇拥广州城

探营广州园博会:移步换景赏雅色 绣球簇拥广州城

第30届广州园林博览会将于3月24日至4月2日举行,3月22日,记者提前探营广州园博会多个会场花境,发现富有传统和现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个区域特色的小园圃等已逐渐展露真容【详细】

天津第32届运河桃花节举办

天津第32届运河桃花节举办

3月17日,第32届天津运河桃花文化商贸旅游节如约而至。在北运河畔的桃花堤,微风轻拂,桃红柳绿,人们三五成群地踏青、赏花,赶赴一场浪漫的春日之约【详细】

海南大山泰景观承建国家公园大门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领导肯定

海南大山泰景观承建国家公园大门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领导肯定...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大门,陈俊霄向调研组汇报了国家公园大门(五指山)建设情况,章新胜对陈俊霄参与设计、海南大山泰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国家公园大门(五指山)项目的创意主题【详细】

海南首个园林式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开园

海南首个园林式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开园

三亚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坐落在三亚市荔枝沟路殡葬服务中心内、烈士纪念园旁,于2022年3月开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亚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