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城镇的发展道路及启示

2017-03-07 09:15:37         来源:世界农业     浏览次数:

  德国小城镇,构成了德国城市和乡镇结构的基础,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大作用,具有5大特点:

  1.田园风光,诗韵流淌在德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受着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的影响,像"自然崇拜"和"德意志森林"意识,为德国小城镇建设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养分,推动了德国的环保与绿色和平运动,保护了农村自然田园风光。漫游德国的农村和小城镇,犹如欣赏一幅巨大的油画,给人留下别有风味的印象:村庄城镇化,城镇村庄化。所到之处,天空澄蓝,大地碧绿;森林环抱,芳草如茵;风清气爽,道路如网;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方便静谧,适宜人居。笔者在德国学习和从事学术研究期间,在游览各地风格各异的小城镇中,领略其充满田园风光的韵味。不管在丘陵起伏的北德低地地区和波罗的海沿岸,也不管在西南德地区中部山脉梯地带,抑或在南德的阿尔卑斯山北麓的高原地区,那遍布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小城镇,令人流连忘返;那坐落在山麓、河岸与湖畔的小城镇如诗如画,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2.历史悠久,人文深厚德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给小城镇留下浓厚的人文氛围。游览德国的小城镇,犹如参观富有历史特色的建筑博物馆。被誉为"一切艺术之母的建筑"艺术,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表达着时代的生活情感。包括村落、城镇、房舍、教堂、城堡、宫殿、桥梁,甚至道路和港口等。如今在德国,仍然到处可见到尘封已久的古堡宫殿、古建筑,以及浓荫密布的传统园林。目前在德国,仍保存2万多座古城堡。可以说,德国的小城镇,是德意志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精华,也是德国人追溯历史的胜地。它们告诉世人:德国人的祖辈们在小城镇建筑的进程中,已经多么注重人文和讲求质量及建筑美;而一代接一代的后来者,又是多么珍爱和保护好先人留下的瑰宝--把富有历史人文内涵的传统与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相结合的小城镇。

  3.设施齐全,民生方便在德国小城镇的建设中,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和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大到银行、商店、邮局、交通、道路、消防队和医疗,小到休闲椅、停车场和公厕的设置,甚至残疾人无障碍通道、马路的自动收费设施等,都在规划布局中。就是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屋,都安装了现代化的卫生设备和供暖设施。德国的小城镇,不仅公共服务设施完备,还富有人性化特点,而且更重要的是,所有小城镇都是农业、林业、饲养业、手工业及服务业的集群地,中小企业众多,与民生息息相关。在德国35万个各类农(含林业、牧业、园艺业企业)企业中,有相当多数量的企业分布在乡镇,加上大量中小工商企业和服务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德国人引以为自豪地说,小城镇为扩大就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7年岁末,笔者到位于巴伐利亚州南部的艾斯巴赫(Reis-bach)小镇的

  农村合作社实习。这个农村乡镇又称为"市场"(Marktplatz),位于德国和奥地利边境,属于下巴伐利亚丘陵和多瑙河洼地区。它虽然是个乡镇,但却像是掩映在一片绿色中的、美丽的大村庄:墨绿的森林,环绕它的周围;绿色的伊萨尔河,静静从镇旁流过;冬去春来,广阔的田野变为麦田和园艺,映入眼帘的是无边的"绿"。在晴日,从镇上可清晰眺望到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小镇上,生活着3000多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有农民、工人、工商业者、教师等。其中有一部分是在县城和宝马汽车制造厂工作的职工。镇上各种设施应有尽有:为全乡镇服务的镇政府,安置在一座二层小楼内;农村中心合作社1个,下属分布在周围村庄的还有5个分社。该合作社进行综合经营,既从事农村信贷业务,又开展农资供应服务。此外,还有邮政所1个,中学和小学各1所,超市3个,百货店2家,咖啡馆和餐馆等饮食服务店6家(其中,有2家还兼营旅馆);俱乐部1个,面包烘焙厂3座,医药诊所1个,老年之家和幼儿园各1个,苗木花圃2个,运动场、健身房和游泳池各1个,汽车和农机修理厂1个,服装厂和啤酒厂各1座。在距离小镇3km处的"绿色伊萨尔河"的河滩上,还有1个露天度假营,每当夏秋季节,城市人开着专供旅游用的厢车、在河滩上扎营度假。在这个乡镇上,笔者生活了200多天,走访了周围10余个村庄、果蔬等农产品加工厂和数十家农户(农民家庭企业),深切感受到:德国乡镇公共设施齐全,生产与生活方便,是宜居的美好家园。

  4.环境美丽,旅游胜地德国小城镇在建设中,不是把精力、物力、财力投放到修建楼台亭榭等"人造形象"工程上,而是致力于追求自然美,环境美,适宜人居。走进每个小城镇,就如同进入绿色公园。从公共用地,到居民私宅,处处植树造林,栽花种草,甚至住房的阳台上都布满鲜花。一般,每个小城镇的森林和花园总面积都占该城的1/3。在德国,莱茵河是"母亲河"。她不仅是德国重要的河运航道,而且是著名的河谷风景区。游览莱茵河,可饱赏两岸秀丽旖旎的自然风光,还可欣赏独有风味的人文胜迹。特别是从美因茨城到科隆市之间的中莱茵河谷段最富有魅力。在长达数百公里的罗曼蒂克莱茵河谷地区,把几十个中世纪的大中小城镇串联起来,形成绿色的"城镇链"。两岸的古城堡、古教堂、博物馆、宫殿、名胜、古迹、葡萄种植园等,各色景观,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成为吸引国内外游人的旅游胜地。

  5.大学城纷呈,世界享盛名德国的许多小城市都与著名大学紧紧联结在一起,因大学而著名,造就一批享誉世界的大学城。迄今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德国拥有那么多的大学城。像闻名的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耶拿大学、弗赖堡大学、马尔堡大学、维尔茨堡大学等,都使所在地的小城市因大学而成为闻名世界的小城。笔者曾经走访过10多座德国大学城,从游览的浮光掠影中,对其概括出5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被称为德国第一所大学的海德堡大学,创建于1386年。此外,还有其他许多大学也都有几百年的历史沧桑。二是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德国拥有30多座大学城,遍布全国各地,在校大学生率很高。三是知名度高。德国许多大学城知名度很高,造就出大批享誉世界的科学、哲学、艺术、医学大家和大师。例如,被公认为是欧洲科研文化中心的海德堡大学"摇篮"里,培养出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能量守恒定律"就是由这所大学提出的。四是地位重要。大学与所在城市的科技、文化、经济,乃至居民生活紧密结合,持久带动了当地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像"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发源地的弗赖堡市,兴起多种新产业,成为德国黑森林山区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更体现这座山城现代化水平的,是她的名片--弗赖堡大学。五是开放式办学。实行"大学求学自由",不收学费,面向全国和国外。海德堡大学最早成为德国面向世界开放的自由大学,接纳来自世界各国的学子。现在有数十个国家留学生在这所国际性大学里学习,其中有数以百计的中国留学生在校深造。海德堡大学还开设汉学系课程多年,目前在本系的注册学生有150多名。六是大学人员数量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大。像马尔堡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工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达20%。哥廷根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工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达25%。

轨迹:守护传统与求新发展的协调统一

  德国是一个注重、守护传统的国家,因此被世人视为"近于保守的民族"。然而,德国绝不是一个故步自封、不求革新发展的国家。相反,德国在不少领域是敢为天下先、不断求新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甚至在整个城市化的进程中,德国开拓出一条把守护传统与求新发展协调统一、恰当结合起来的道路。

  I.工业革命兴起,强化城镇化动力在19世纪初叶,德国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工业革命晚于英、法等国。在政治上,德国当时处于四分五裂,联邦林立,保持着一个僵化的等级社会,封建贵族在其中决定一切。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商品农业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在经济上.1800年前后,在德国手工业生产方式仍占统治地位,手工业行会极力排斥竞争,利用行会规章画地为牢,阻止外乡人进入自己的销售区,以垄断本地区的产品销售和保障本地手工业业主的收入,严重桎梏了经济的自由发展。在思想上,德国早就受到英、法启蒙思想影响,各种思潮泛滥,不乏要求变革的思想和主张,但是代表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遭受到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思想的遏制,不能变为改变德国社会、经济的实践,致使直到19世纪初,德国依然是个农业国。但是,当时德国也为工业革命做了一定准备。例如,在许多地方已不乏采用取代手工工场和手工业生产的机器生产。19世纪30年代,德国的采矿业与19世纪初比较,已经提高了30%上下。同期,消费品生产也增加了好几倍,正在为工业革命拉开序幕。

  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德国工业革命全面展开,快速兴起,有力推动了德国传统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工业革命犹如势不可挡的洪流,强烈冲击着德国的旧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推动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走富国强兵之路。在德国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发生明显转变,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交通运输迅速实现现代化。与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相适应,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其他行业而进入城市。大量的产品促进交易市场愈来愈扩大,促进城市市场交易兴旺发达。

  2.由生产力水平决定,城镇化发展的3段历程回溯历史,以工业革命为动力,德国19世纪中叶开始的城市化,以工业革命为动力,以"大中小并行发展"为道路,大体历经了3段历程,构建起德国城市的基本框架。

  第一段历程:城镇化兴起的准备阶段(大体在19世纪中叶)。在这一时段,德国农村人口依然多于城市居民,农业产值在整个德国国民经济中占绝对高的份额。然而此时,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德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东部农业区的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促进城市经济开始较快发展,推动一些大中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例如,柏林人口增长到17.2万人,汉堡增加到13万人,科隆达到5万人左右,慕尼黑增为3万人。这意味着,越来越多进城农民"市民化"。伴随城市的兴起和市民地增长,新的文化和商业设施拔地而起,工厂手工业也迅速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为德国城镇化的起步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更为促进城市和城镇地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段历程:城镇化的迅速发展阶段(大体在19世纪中后期)。这一时期,德国西部城市发展较快,东部一些城市人口增长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自德国工业革命兴起以后,工业的发展首先集中在城市和原料产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能够给农村流动人口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他们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遇。例如鲁尔、莱因、柏林的新兴工业区都曾经是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业革命以来已明显呈现出城镇化的新面貌,成为工业、商业集中的地区。同时这些城市不断沿公路、铁路线向外扩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张,人口也迅速增加,功能不断增多,集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集中于人口和产业密集的城镇。

  第三段历程:城镇化的繁荣和发展阶段(大体从19世纪后叶开始)。德国城镇化的第三阶段,可谓是其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德国的城镇化以普鲁士的莱因省和萨克森尤为突出:在这一时期,德意志帝国人口增加了约58%,相当于从1815年的4110万人增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6490万人,增加的人口大都居住在小城镇里。在l万居民以上的城镇里,居住的人口比例从1871年的12.5%增加到1910年的34.7%。与此同时,各联邦城镇经济也蓬勃发展,手工业、商业、交通业、服务性行业等也相应蓬勃兴起。为了加强对"新市民"--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的管理,城市划分为工厂区、住宅区、商业区等。商业区大多位于市内、或工业较集中的地区。与城镇繁荣和发展同步,逐步显现出城镇的多种功能的属性,包括交易、生产、消费和服务业等。多功能的发展,促使一些大中城市又进一步成长为综合性大都会。

编辑:luda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国和德国屋顶花园发展对比

  玫瑰姐计划在4月份去德国,先在网上搜了一些德国攻略,找到了德国屋顶花园的文章。【详细】

德国Eutin市城市空间景观改造项目

德国Eutin市城市空间景观改造项目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随着2016年国家园艺展的举办,Eutin市展示了优秀的地理位置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城市内的两大湖泊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此次改造利用湖泊周边的开放空间构建新的道路网络,使城市“回归于自然”。此次改造也将重新发掘该区域的商业价值,使Eutin市发展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环湖地区将成为整座城市的地标性区域。【详细】

德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

在德国人看来,所谓的“智慧城市”,跟之前出现的“电子城市”、“无线城市”、“数字城市”、“信息化城市”、“智能城市”等概念除了在称谓上略有不同之外,在其余方面并无多少区别,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