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城镇的发展道路及启示

2017-03-07 09:15:37         来源:世界农业     浏览次数:

  3.大中小协调发展,城市结构相对合理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资源、交通及历史条件的影响,德国西南部和中部城市较多,北部和东部相对较少,但并未出现城镇布局失衡状况。当然,德国也涌现了一些大城市,但无畸形发展的问题。整体看,德国城镇化呈现结构相对合理、大中小并行发展的宝塔形:以少数大都市为全国城市的龙头,处于塔顶;以适量的中等城市为骨干,形成区域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处于塔中;数量众多的小城镇遍布全国各地,处于塔底,构成了基础。从分布位置上看,许多小城镇一般距大中城市半小时到1小时的车程。这种近乎于卫星城之类的小城镇,在每个大中城市的周围都分布有相对集中的小城镇群。其中,不少小城镇是产业集群的所在地。

  德国属于欧洲人口较稠密的国家,拥有8200多万人。但是在德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4个;5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10个;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70余个;乡镇数量众多,超过13500个。其中,75%以上乡镇的人口少于5000人。以德国两个最大的州为例,南德的巴伐利亚州总面积为7万km2,总人口l200万,拥有小城镇2200个;北德的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总人口1800万,拥有小城镇360个。大中城市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家庭都分散居住在郊外的小城镇。据统计,在德国总人口中,大约有2600多万人居住在85个大中城市中,约占总人口的32.91%;有4600多万人定居在2000-10万人的小城镇中,约占58.23%;另有700多万人居住在人口不超过2000人的村庄,约占8.86%。这些数据表明,德国人口的城市镇化率很高,但是绝大部分定居在中小城镇。

  与这种城市结构及其分布结构相对应,德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公共服务等各种资源分布相对合理。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德国人口迁移的流向自然呈多向性,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没有出现过分集中的局面,对德国各州和区域经济相对均衡的发展,对防止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对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差别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启示:开创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之路。

  经历了漫长的德国小城镇的发展之路,为中国探索小城镇,乃至整个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理念启示:要辩证理解守护传统与求新发展的关系在德国城镇化的进程中,浓抹出德意志民族哲学意识、人文思想的色彩,从中可得到有益的启示:守护传统与求新发展可以做到协调统一;推进城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完全可以把二者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德国人的守护传统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守护优秀的德国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农业的自然生态环境;守护农业产业高素质的职业队伍;守护农村的自然田园风光。德国人的求新发展也具有重要内容。即在守护传统的基础上,推进城镇的规划人本化、设施现代化、生活富裕化、环境宜居化,城乡一体化。事实表明:守护和传承历史传统,并非是守1日和落后的代名词;求新发展,决不是"消灭乡村",或片面以"城市景观"取代"农村风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城镇化经过了曲折发展、快速发展阶段,现在进入科学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中围的城市数量达到655个,城市化率提高到49.55%。其结构构成是:全国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达到140个;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为232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283个;被称为小城镇的建制镇19234个。然而,在中国"狂飙突进"式城镇化"运动"中,人们对城镇化本质的认识尚不深,对城市精神也缺乏理解。城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又是一种传承文明成果的特殊结构。城镇化需要求新发展,但不是、也不可抛弃优良传统。城镇化因人口的集聚而振兴,又要为人的全面发展而完善和提升。鉴于此,中国的城镇化决不可失去"以人为本"的灵魂。丢了"魂"的城镇化,必然出现"城市病":简单地"摊大饼"式的大拆大扩,吞没耕地,消灭村社;片面追求快速发展,但忽视质量和民生,致使相当多的新城镇陷入"半城镇化"状态,农民虽然进城,但却没有"市民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大城市不强,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优。医治这些"城市病",首要的是挖去"病根"。即端正和加强推进城镇化的人文理念,强化其"灵魂"。即:切实关注民生和保障民生,把有利于人民、特别是农民"全面发展"的理念奉为圭臬。具体说要做到:守护和发扬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村社的优点,包括自然淳朴、空气清新、水源清洁,环境优美等;守护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特别是要保护众多历史名胜古迹。特别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两轮驱动,在坚决防止导致农民失地又失业的"灭村运动"的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加快进入城镇农民的市民化步伐。包括:采取自愿、有序、分类、统筹的方针;编制农民工市民化综合规划;放宽落户条件扩大农民工市民化;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环境;落实政治社会权利,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等。总之,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促使城镇化真正实现规划科学化、设施现代化、产业集群化、环境优美化、生活小康化。

  这里,顺便以保护中国的古村落为例,简要阐述从传承历史文化角度出发守护中国农村的文化遗产。中国现有60万个村庄,其中古村落约有5000个,广泛分布在全国10多个省份。大多古村落始建于明清,有的甚至可追溯到南宋。这些历史文化凝重、民族姿彩纷呈的古村落,构成中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它们具有"史考"的实证价值、"史鉴"的研究价值、"史貌"的审美价值,堪称"稀有遗产"。然而,当前中国的历史文化村落正面临着多种矛盾,其中包括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迅猛推进、对古村落守护造成严重威胁与压力。鉴于此,中国在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首先要从提高认识人手,在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注重继承和传承农村历史文化遗产,以守护乡村文化、民族文化的特色。

  2.方向启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三化"同步发展德国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始终注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做到"三化"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如今的德国,已实现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农业农村也实现全面现代化,城市和乡村之间已几乎无差距。目前德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3%上下,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每个农业劳力养活人口达150人之多。德国"三化"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中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坚持同步发展的方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也需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坚持"三化"同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催生了工业化革命;工业化革命的兴起,推动了城镇化的涌动;工业化和城镇化齐飞,需要农业农村现代化共动。只有坚持"三化"同步发展,才能实现统筹协调、共兴共荣。近年来,中国"三化"建设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金钥匙是,统筹协调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三化"的辩证关系。诚然,工业化、城镇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导和动力,但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创造了必要条件和基础,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当前,必须纠正或避免忽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种倾向"。一要转变重城市、轻乡村的城市倾向。即:既要重城市,又要重乡村;既要重城市老居民,又要重进城农民工;既要重进城农民工,又要重留在乡村的农民。二要纠正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倾向。要坚持农业粮食的"双基础"地位,公共资源配置要向"三农"倾斜,要继续通过多种形式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扶持和支持力度。与此同时,要坚决遏制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倒流向城市;坚决杜绝农业被"兼业化"、"边缘化"。三要防止忽视或放松粮食安全的倾向。为全国要严守18亿亩(1亩=l/15hm2)耕地、16亿亩基本农田的"红线"不可逾越,还要坚决做到"三防止":防止粮食主产区滑向粮食平衡区;防止粮食平衡区滑向粮食主销区;防止粮食主销区滑向自给部分越来越减少,调入量越来越增大。

  3.道路启示:大、中、小结构合理的城镇化发展之路德国城镇化产生的相对合理的大、中、小并行发展、并形成宝塔形结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经验。城市结构的合理,标志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并必然引导人口多方向流动。借鉴这一经验,结合本国国情,中国应该选择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方向,大、中、小结构合理的、可持续的、绿色城镇化发展之路。其要点包括:

  (1)切实把少数特大城市做强,构建成"龙头"。目前,中国拥有10余座特大型城市。然而,严格说没有一座既大、又强的世界级大都市。中国应该选择3-4座具有基础条件的特大城市,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劣势,充实其内涵,提升其现代管理水平,构建为各具特色的、立于全球城市之林的世界级大城市,成为中国城市体系的"龙头"。

  (2)切实对一批大城市充实内涵,构建成"骨干"。目前,中国拥有大型城市100多座。一般说,这些城市规模已够大,但内涵不充实,质量不高,城市功能不强,辐射作用不大。中国应该积极、大力把这批大城市建设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物流中心,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城市,构成中国城市体系的"骨干"。

  (3)积极发展数量众多的小城镇,构建成"基础"。如前述,中国已拥有数量多达近2万个小城镇,但总体质量不高。要从各地实际条件和资源出发,选择和发展适宜的产业,作为建设小城镇的支撑实力。在此过程中,促使小城镇建设走紧凑、集约、环境友好、资源节省、适宜人居、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要合理配置要素,促进形成以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产业集聚区。总之,中国既不能片面走集中型的大城市化的道路,又不能片面走分散型的小城市化的道路,只能择取大、中、小结构合理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统筹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三化"同步发展,既是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中国道路",也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当代,弘扬这种创新精神,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勇于突破陈规;需要继续坚持走自己的路,别国的经验和模式只能作为借鉴,决不可照搬照抄;需要继续迎着历史的潮流和站在历史的高度,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体现时代性、规律性的新认识,以促进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

  本文的结论是:结合本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创新具有中国特点的、可持续的"三化"同步发展的方向和大、中、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中国城镇化需要采取三大举措:一是,为城镇化注入"灵魂"。即:强化"以人为本"、传承农村丰厚文化遗产、便利和造福民生的理念。二是,"三化"同步发展。即: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方向。三是,选择大、中、小相结合的城镇化道路。即:以几座特大城市为龙头;以近百座大城市为骨干;以大量小城镇为基础,开拓"三化"同步发展的道路。

        丁声俊

  粮食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编辑:luda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探营广州园博会:移步换景赏雅色 绣球簇拥广州城

探营广州园博会:移步换景赏雅色 绣球簇拥广州城

第30届广州园林博览会将于3月24日至4月2日举行,3月22日,记者提前探营广州园博会多个会场花境,发现富有传统和现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个区域特色的小园圃等已逐渐展露真容【详细】

天津第32届运河桃花节举办

天津第32届运河桃花节举办

3月17日,第32届天津运河桃花文化商贸旅游节如约而至。在北运河畔的桃花堤,微风轻拂,桃红柳绿,人们三五成群地踏青、赏花,赶赴一场浪漫的春日之约【详细】

海南大山泰景观承建国家公园大门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领导肯定

海南大山泰景观承建国家公园大门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领导肯定...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大门,陈俊霄向调研组汇报了国家公园大门(五指山)建设情况,章新胜对陈俊霄参与设计、海南大山泰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国家公园大门(五指山)项目的创意主题【详细】

海南首个园林式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开园

海南首个园林式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开园

三亚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坐落在三亚市荔枝沟路殡葬服务中心内、烈士纪念园旁,于2022年3月开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亚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