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成立“植物医院” 防治园林病虫害
近年来,南通市正着力打造“花园城市”,城市绿量不断提升,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合作成立“植物医院”。高校教授变身植物“全科医生”,把脉城市“养绿”,为园林病虫害防治对症下药,帮助园林植保建章立制。
园林植保欠账多
“去年,市区部分高架道路栽植的黄馨出现枯死症状。”2日,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副教授、“植物医院医生”周小林介绍,黄馨是城市常见的一种园林景观植物。梅雨过后,黄馨枝条局部出现坏死斑点,一个月左右整株枝条即枯萎坏死。
周小林的团队在查阅了大量国内文献资料无果的情况下,通过实验分离了黄馨枯死病病原,从病原形态、分子鉴定两方面确认为炭疽病菌,在国内首次明确了黄馨枯死病病原,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指明了方向。
“过去,园艺作物种植规模小,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农作物。”周小林说,针对农业病虫害的研究成熟全面,防治方法也较为明确;园林病虫害种类较多,如何防治,无章可循;传统园林养护普遍较为粗放,存在用药品种少、手法简易、时机不当等缺陷,“说到底主要还是植保问题,过去欠账太多,是时候‘补补课’了。”
去年初,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牵头成立“植物医院”,启动了园林植物病虫害监测与治理研究项目。截至目前,南通市通过系统监测,进一步掌握了红蜡蚧、葱兰叶蛾、柳叶蜂、天牛等90多种虫害,金森女贞斑点等50多种病害的发生情况,积累了一定基础数据。
植物“医生”解难题
“这棵罗汉松总算救活了。”3日,在市区文峰公园,团队另一位“植物医生”郑兴国教授,带领学生给病树“复诊”。他介绍,去年这棵百岁高龄的古树奄奄一息,树身爬满了蚧壳虫。
蚧壳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靠吸食植物汁液为生,造成植物枯死,还会诱发病害。郑兴国介绍,传统方法是将农药直接喷涂于虫身,但蚧壳虫身披厚甲,药剂很难入体,“幼虫时喷药效果好,但对成虫就不那么管用了。”郑兴国另辟蹊径,选择对植物无害的药剂,先给罗汉松喂药,蚧壳虫吸食了含药的树汁后死亡,药剂难以入体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周小林团队通过系统调查、现场监测、标本采集、实验室分析、专家会诊等方式,对市区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防治适期进行了研究,制定了更为科学的防治方案,并常态化发布《园林植保信息》,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和各级养护单位提供了及时的病虫预报和精准的防治技法。
“合欢在南方栽种容易得病,栀子花适合山区种植,香樟不喜碱性土壤,栽种樱花要解决淹水问题,引进苗种前要检测是否带病……”周小林说,园林植保是一门精细活儿,相关综合手段应用还有待完善。
市城乡建设局园林绿化管理处主任夏兴峰说,成立“植物医院”就是借助高校的科研实力,让专家教授担当植物“全科医生”,为园林病虫害防治献策支招。
试水生物防治法
“绿量大了、密度高了,植物就容易生虫、生病。”周小林说,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破坏了原本的自然环境,斩断了生物链,天敌少了,病虫害更易滋生。
4日,在海门三厂镇的味之原有机农场,菜田里布设了许多防虫网、诱虫灯,池塘里散养着数十只鸭子。“别小瞧这些鸭子,它们都是捕虫、除草的能手。”农场主顾忠华介绍,搞有机农业不能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一开始水稻一熟后就不能种了,虫害泛滥,杂草疯长。在周小林建议下,农场采取生物防治法,在稻田养鸭,“鸭子既吃虫、又吃草,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都不见了,现在一年能种两熟,连化肥都不需要。”
生物防治即利用生物对付生物,包括以虫、以鸟、以菌治理病虫害等。生物防治在农业上并不鲜见,是否适用于园林病虫害防治?周小林、郑兴国想试一试。
去年,他们尝试在市区环保公园投放了一批花绒寄甲。“它是天牛的天敌,目前城里的数量不多。”郑兴国介绍,气温、湿度、降水等都会影响成活率,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至少要经过2至3年的连续投放和观察,才能摸索出经验。不过,今年柳树上新生的天牛虫洞数量已现减少的迹象。
编辑:ludan
相关阅读
花卉界两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花卉领域两项成果获奖,分别为南京农业大学菊花课题组负责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发棣主持完成的【详细】
北京盆花淡季来袭行情持续走低
7月以来,天气炎热,北京盆花市场迎来淡季,整体销量下滑,走货缓慢。红掌价格与上月相比无较大变化;蝴蝶兰主要为租摆拿货,价格与上月持平;凤梨品质高的走货量大;绿植、小盆花等走货量下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