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新征程再出发
去年4月,国家批复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赋予了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历史使命。
肩负国家使命,落实省委部署,成都观大势,谋大事——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市委十二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先后召开,共同构成了治蓉兴蓉总体战略布局,通过综合研判国内外发展大势,系统谋划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体系和行动纲领,形成了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强化“五维支撑”,推进“七大任务”,各类规划有机衔接引领发展的工作格局。
在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壮阔征程中,2016年,成都实现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传递出了坚定的城市发展信心: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170.2亿元,同比增长7.7%,经济稳中向好、活力增强。
2017年,是我市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施“十三五”规划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年。昨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全国两会传来,让全市上下鼓足了干劲——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
不忘初心、砥砺前进。今年,成都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以“157”总体思路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努力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贡献更多成都力量。
创新驱动激发活力
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
城市动力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驱动力量,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在这个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成都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目标,明确将加快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为主的城市动力结构。
一年以来,成都将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按照“12345”总体思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编制完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九大任务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两个通道”加速打通——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成都新十条”和“军民融合十条”等政策,在全国率先探索出“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模式,以及军民两用技术联盟股权合作新机制等军民融合发展路径。
“三大抓手”持续发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落实“6+4”先行先试政策,成都科学城引进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等10个合作项目,郫都区、中国电信(成都)、四川大学获批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
去年10月,在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周年之际,首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峰会落地成都,8大试验区重量级嘉宾齐聚蓉城,全创的成都经验成为了嘉宾们热议的焦点。
诚然如此,2016年是成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起步之年,也是收获颇丰的一年:引进3个诺贝尔奖团队,新建2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新开工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要素保障类重大项目共55个,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人才、项目、投资等生产要素向“两个通道”加速聚集;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74%,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7%,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3.9万件,增长32.59%,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8件,新增科技型企业1.2万家,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成效凸显……一年的创新改革试验,成都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全面提速。
大抓项目抓大项目
以投资夯实发展底盘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城市发展的基础在经济,支撑在产业。回顾这一年,成都始终抓住了产业发展这个“命根子”,项目投资这个“牛鼻子”。
去年9月8日,从开工建设到建成只用了23个月,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工厂首款产品东风标致4008成功下线;9月23日,从开工到投产仅用315天,中车成都公司首列铝合金A型车下线……去年以来,“成都速度”频频刷新,令人惊叹。
今年2月10日,格罗方德在中国最大和最先进的晶圆制造基地落地成都——2英寸晶圆成都制造基地项目正式签约开工,剑指百亿美元投资规模,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快马加鞭。
在一个个重大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成,从施工图变成实物量的背后,是成都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项目年”部署,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真抓实干。项目是投资的载体,一年以来,成都始终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以“153”项目为牵引,推动紫光IC国际城、京东方二期等139个重大工业项目签约引进,中电子8.6代线等119个项目开工建设,东风神龙、英特尔骏马等135个项目竣工投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70.5亿元,增长14.3%,总量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与夯实投资底盘相得益彰的是成都日益加快的产业转型步伐。大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工业经济稳步回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3+N”工业园区布局加快构建;实施服务业提升行动,西部金融中心、国际购物天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际会展名城加快建设;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农业增加值增长4.0%;“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这些2016年成都经济的务实举措和可喜成效,折射出的是成都经济在这一年提质增量、转型升级的不凡历程。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去年6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在成都、重庆、郑州等八城同时举行了统一品牌中欧班列发车仪式,从成都出发的蓉欧快铁率先抵达终点。
去年7月,蓉欧快铁从欧洲运回了首批20辆进口宝马轿车,改写了整车进口依靠海运港口历史,打通了汽车产业双向国际合作新通道。
去年9月,蓉欧快铁正式开通成都——伊斯坦布尔的南线国际班列,这是我国开通的第一条南线中欧班列,标志着“蓉欧+”战略海外辐射范围扩展至中亚、南欧地区。
成都,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节点,已然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前哨”。随着成都区位优势的日益凸显,2016年,蓉欧快铁实现了诸多突破,进一步巩固了中欧贸易的重要国际物流通道地位,树立起了中欧班列第一品牌形象。依托蓉欧快铁项目,成都正深入实施“蓉欧+”战略,构建“两港三网一枢纽”立体式国际化物流体系,加快建设成都国际空港和国际铁路港,拓展国际国内陆上物流网、空中物流网和空中人流网,打造“服务西部、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国际物流枢纽。
“蓉欧+”战略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国际物流运输格局,更推动了产业产能向成都聚集和转移,随着DELL、TCL、飞利浦、联想、格力等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纷纷与成都“联姻”,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蓉欧+”战略的产业聚集和产能转移效应日益显现。
当然实施“蓉欧+”战略仅是成都坚持高水平双向开放的一个“缩影”。在国家铁路枢纽加速“跑”的同时,成都的国家航空枢纽建设也在加速“飞”。去年5月,定位于国家级航空枢纽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破土动工,将于2020年建成投用,届时成都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座“一市两场”的城市。
以大通路建设推动大开放,成都又迎来新机遇——今年2月28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成都-重庆为全国四个将重点打造的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成为了中西部地区唯一一个。
“站在月球看地球,站在珠峰看成都”,2016年,一个开放的成都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获批,即将挂牌,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成都作为主体,将重在探索内陆地区畅通国际贸易的新机制,打造具有“一带一路”特色的内陆自贸区;中国-欧洲中心加快建设,中德创新产业合作核心园区正式揭牌,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法成都生态园发展势头良好,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不断加快……在今年3月3日,成都更是新增一国家级重大开发开放平台——经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民航局正式批复设立,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成为继郑州航空港、青岛、重庆、广州、上海虹桥后第六个获批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交流让城市情谊永续,合作让发展更有未来。今日,本报和多家城市党报联袂推出的《共担使命共同行动——全国两会城市纪行》系列报道就要跟读者说再见了。
从报道策划到联动采访,每一篇报道都立足使命共担、经验共享,生动展现出每座城市独特的风采。虽然城市战略定位不尽相同,但透过一篇篇报道,折射出的却是同样领命发展的决心和激情澎湃的干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成都正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需要全市上下鼓足干劲、砥砺奋进,也需要对标借鉴国内兄弟城市有益经验。在报道策划之初,我们有着自己的初衷——在全国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当下,实地探寻各地的改革案例和鲜活经验,共同分享,相互借鉴。访权威部门,看发展现场,在记者的实地走访中,各个城市特色路径成为了捕捉的重点、报道的亮点,希望以此微末之力助力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编辑:lianqi
相关阅读
成都二环桥下不再只有草坪 拟增灌木、花卉
二环路绿化景观主题为“五彩缀景、浓绿环城”,以绿色为主基调,提炼东南西北各段区域特色和文化,分别点缀凸显红色、紫红色、金色和绿色。【详细】
成都优化拓展城市空间
成都新的城市空间格局确立后,记者曾经的采访对象,中国女鞋之都【详细】
成都“增花添彩”植物选择将以乡土植物为主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为重现杜甫笔下盛景,成都将于2022年建成天府芙蓉园,其中芙蓉小镇3个,芙蓉主题观赏园5个,实现芙蓉品种达30种,将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提升至30%以上。【详细】
成都新规:任何人不得擅占住宅小区内绿地
昨日,记者从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获悉,为加强成都市住宅小区绿地管理,规范绿地管理行为,根据《成都市园林绿化条例》《成都市物业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该局和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共同制定了《成都市住宅小区绿地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规定任何人不得擅自砍伐、移植住宅小区绿地的树木和占用住宅小区内的绿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