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国际论坛王才强教授演讲实录
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与设计学院原院长王才强
首先非常感谢主办方,让我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新加坡未来的社区规划设计。大家可能知道在新加坡,现在80%多的人口是居住在政府组屋,其余的住在有地的房地产,也有(住)高楼的,也有(住)公寓的。在未来的社区,种种的挑战跟契机应该怎么设计,怎么规划?
这个是我们团队,非常大的团队,很多的教授跟研究助理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一块大概30公顷的基地上尝试规划一个七、八十千户的公寓。我们来看,整个研究在这十几个月是怎么进行的。
我们首先看基地的定性和定位,然后是规划的目标,整体规划,城市体系跟城市规划的策略。我们先看基地,这个基地处于新加坡西南边,离大学不远,在这里可以看到,这个方位是大学,这个红色线条里面的是基地。这个基地现在是一个二级森林,也是我们岛中心的绿肺的整个系统的环节之一,这边这个图比较的明显。在这块基地的北面也有一条绿廊,这个是衔接到岛中心的整个系统。
这个基地从西面过去是一个二级森林,是树种比较多的森林。东面是合欢树的树林,这个树一般比较高大,在大风的情况下容易倒伏。再中间是一片大片的绿地,边上是架空的地铁站,现在从地铁站到这些有地房地产是一条普遍用到的步行的主道。
在它的四周有两条道,这个是一条主干道,这个是另外一条主干道,在这条主干道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虚线,这个是地铁线,这里面是地铁,这些红点都是公交站。北面的这条绿廊是穿越整个岛的一个绿色廊道网络其中的一环。这张图标了一些四周的配套,周边的设施分布我们就不多说了。
我们觉得这个定位应该是生态、交通,甚至是社区,因为刚才没有谈到,在左边这里,一个大概十几万人的社区,在它的东边也有几个小社区,我们建立的作用是生态、交通、社区多种连接器,所以在这里看到表达的既是有城市的蓝的跟绿的种种的连接器,从北到南把它连接起来,东到西连接起来。
这第一个图是最容易理解的,这块地是处于绿跟蓝的两个网络系统的交叉,所以也是它们的延伸。在中间这块,它周边有大学,有高等学府,不但有我们新加坡的国立大学,还有理工学院,周边学生挺多的,有7万多的学生。有大学,有学生,也有研究基地,跟我们规划的这个有一些关联,而且以后的老年人跟现在的老年人不太一样,怎么把这个社区规划成能够照顾到,而且给予这些新的老人有更多的机会来让他们做出贡献。
第三个环节是我们希望创造一个社区,在1分钟内的步行时间内可以抵达大部分日常生活的设施,我们所做的一系列的这些主题的研究,这里分了六个主题:建筑类型的研究、生态现况的研究、老年友好环境研究、共享经济的研究、无车或者少车环境的研究、少车仿真及评估。
我们先说一说我们的目标,我们以后的老年人跟现在的老年人不一样,现在的老年人受的教育一定比以后的老年人受的教育要低一点,健康可能比较差一点,老年化面临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现在新加坡12.4%的人口是65岁以上,到2030年,也就是13年以后,大概会达到10%、20%,也就是说在4、5个人之中有1个将会是65岁以上的。在2050年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更大了,在3个里面会有1个是60岁以上的。以后的社区应该把这个环境照顾得很好,所以这些是我们考虑的一大部分。
我们在这个课题上做了种种的研究,也参考了台湾、香港、韩国、日本种种的设施,比如说退休了有一些什么样的多功能的复合中心,托老所,多功能的活动中心等等,这些都有。
在新加坡我们也做了这样一个公寓,盖的是有100多个单元的提供给老人居住的地方,是一个综合中心,里面有医疗,这边有一个小超市,有诊疗所,有公园,也有托儿所等等,所以是综合性的,不希望把老年人搁在老远的地方,他们过他们的生活,而是把他们融入我们日常的生活。
以后的老年人退休后,我觉得大部分还是希望可以就业,有就业的可能性,我刚才也说了,这个是我们的一个主题。当然我们也要照顾到那些上了年纪,患了失智症的。我们是这样想的,在我们大概1.6公里长的基地,首先每400米有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会有一个托老所,还有其他的设施,在大概每200米内有一个所谓的主路标志,可能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建筑,也是一个颜色比较鲜艳的建筑,可以给这些失智症的老年人有一个指路的标志,大概是这样的设想,每400米有一个重要(建筑),每200米有一个次中心,在这些中心都应该有一个厕所。
另外一个就是少车的环境,怎么做少车的环境,这几年新加坡一直在提倡怎么创造一个少车的环境,现在越来越提倡大众骑自行车,我们在全岛布了一个绿廊的网络,这个网络已经布置一半了,到若干年后,这个会覆盖我们整个岛屿,当这个盖完之后,基本上每一户离绿廊或者公园不会超过400米。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他们不但用自行车,而且还用现在所谓的PMD,就是个人的流动设备。
怎么能够在我们的基地上面来提倡更多的步行,或是用这一类的交通工具,而不是开车?这里我们也参考了各个国家的,有中国的摩拜单车,也有OFO,现在已经进驻了新加坡,我们新加坡综合的交通枢纽就在丹戎巴葛,或者是在其他国家的,甚至这种汽车的享用。我们在这个基地上面顺着这四个点设置,就像这一类的,多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就在这里置换,这个是一个主干道,大概400米,这些都可以方便地去到周边。
刚才说到的这个森林,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也到这个森林去实地勘察,看树种,然后一一地标出来,之后识别,初步地调查,深入地剖析跟分析,我们得出的结果是西部的这群树种很丰富,如果再发展这个地段,应该谨慎考虑保留一部分这里的森林,所以我们在这里把这个二级森林保护下来,通过绿廊跟北面的、南面的绿地衔接起来,也把水的空间做好。甚至这些建筑也都可以在不同的高度做一些绿色空间。这个在我们那已经做得很成熟了,等一下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变成了整个绿跟蓝的系统。
共享经济,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不需要拥有东西,而是共享东西,在新加坡也如此,在一些发达国家也是这样。我们做了一项调查,如果不用每天到办公室去上班,而是在家里,或者在家附近上班的话,这个人数会有多少,大概80%的人希望有这样的,80%的人不需要每天上班的话,对交通也好,对马路的设计、对居住环境里面的空间等等都会有影响。
比如说这里住2万多人,7、8千户,以一户里面4个人来说,大概2万多、3万人,80%的上班,在新加坡大概80%的是上班族。如果80%不用每天上班的话,这个数目就很大了,这些人在家附近工作,比如说在类似星巴克这类的,或者茶馆工作的话,那我们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设施。
其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想创业,我们需要考虑创业中心吗?我们需要提供更多的这些空间吗,等等。所以这里也有一些活跃的老年人共享的空间。这些在日新月异科技的辅助下,我们可能会看到很不一样的工作情况。
联合工作空间现在在中国也不少,在各国也开始出现很多这一类的空间,我们也需要在未来的社区里面提供这样的空间吗?不止空间,而且有一些是集合住宅,也有一些公共的社区花园种一些蔬菜等等。
我们的策略跟准则,在这个中间我们叫主干道,在这个主干道中间可以设置一些工作室,一些创业中心等等,这些也可以是多层的。我们还做了一系列的建筑类型研究,尤其是住宅的,看到韩国的、新加坡的、香港的都是高密度的,刚才谈到垂直理念的公共空间,也做了很多,可是我们觉得不但有垂直的,而且重要的是地面上的,尤其是底层互动的空间是挺重要的。我们谈所谓的高层的空间,这些都有,50层楼也有,还有在上面的一些公共空间,这些都是一些主路,都有他们的空中的花园,都有空中的公共空间,每十几层楼就有一个像空中的村落的平台,有一个公共空间大家可以享用。
这个高层的互动的空间大家都挺熟悉的,我觉得不但有垂直、横向的,而且在底层应该也是全部衔接起来,提供多个连接的种种可能性。在地面上我们希望地面上的屋主可以从一个空间通到另外一个空间,而且都是步行的。
最好可以在主干道两旁创造一些更加符合人体尺度的环境。我们说这30多公顷规划了大概8千户,这个密度是挺高的,我们也做了一些模拟,如果是这样的一种布置,它的密度是多高,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软件模拟、评估将来的环境,这些是我们做的一些模拟,从太阳辐射到天空可见度,到天空辐射因子、噪音等等做了一系列的模拟,来看如果我们以这么高密度做这个社区,它的效果是怎么样的,怎么样来布置分配这些住宅,我们都做了一系列的太阳辐射(模拟)。
最终我们希望可以创造一个更富有弹性、灵活的建筑环境,我们有高楼,可是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横向地延伸,而且是小尺度的可以改造,不是一次盖4层楼没有弹性,而是小规模的,大家可以改造的。
这个我们的结构比较简单,希望能够实现一个一分钟城镇,其实是一个片区,或者邻里街道的生活圈。在这个基地中间有一条主干道,刚才说的那四个节点,400米一个,有四个不同的主题,中间有一个次要的节点,这些都由南北衔接到这个河,也到大楼。我们看这个节点,这个是80米的服务半径,这个是200米的服务半径,在80米的服务半径里面,基本上日常生活的需要都能够满足,诊疗所也好,托老所,在新加坡所谓的咖啡店,类似熟食中心这样的小店,一般小型的便利店这些都应该在一分钟内达到。
我们再看看整个的结构,这个黄色的都是步行空间,这里有一个小广场,这些都是有玻璃盖的小广场,这些是森林跟绿廊,这些蓝色的界面都是有活动的界面,有各种的设施,连接这个大楼的界面主要是商业的。
这个主要是慢行系统,步行跟自行车,跟PMD的系统,在大楼地下有这么一个步行系统,类似这样的空间。然后是PMD个人移动设备,我刚才说在每400米有这样一个交通设施整合站,在这里我们可以换乘,可以骑自行车到这里,坐着地铁,比如说骑自行车到这里能够租用小汽车,每400米一个,这些都是自行车站。
这边基本上步行空间都是有盖的走廊,下雨的时候可以避雨。车是怎么样的?我们尽量用这个基地的地形的起伏设计了一条平台下的路,来服务里面的好几个停车场,这些灰色都是停车场,这条虚线就是类似于这样的路,有4个进出口,这些都是我们的交通专家通过测算之后觉得4个进出口高峰期间是可行的。
这些直接服务上面的这些塔楼,而且停车场有很多的出口是直接出到中间这条步行街,这个步行街上面有各种各类的设施,而且也有一些的Gen playground,三代人的活动空间,也有社区花园等等。
我们建议把这片森林保护起来,在这个区域也种植了很多的树,我们把它叫丰富区域,这里是老年区域,这里的取代区域就是用新的树种代替以前的树种。然后用这个绿廊把南北衔接起来,再用这些植物攀爬架把其他的植物引到南面来。
其实这个是一条沟,我们希望把它变成一个更自然的生物绿化地,整个主干道周边有不同的设施,老年的设施、共享的设施、社区的设施、商业的设施,这些配套全都有了,还有一些预留的扩充的空间。
在这个80米里面可以找到种种的老人特约商店,老年住宅,还有疗养花园,还有社区中心等等。共享的有邻里合作中心,有创业中心,这些都是共享的。我们刚才还说到不但有垂直的大楼,其他有横向的,横向的这些可以提供更多的出行,我们是这样的设想,在塔楼下面我们可以提供3、4层楼的架空,事后下面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盖一些商店,有各种样子扩充的空间。也可以在塔楼底下往上盖,也可以是横向的延伸,然后再衔接,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完全提供这一类的空间。这就是在这条主干道不同的可能性,比如说有一些节点有玻璃顶,有一些是很多的种植,有一些是更自然的。
我们看看这个,这个是我们想象的可能性,中间的这个就是所谓的慢行系统的主干道,两边是步行的。另外一个节点,在这个部分我们看到是这样的,这些就是在这个塔楼下面可以增建的,需要的时候2、3层楼以后可以继续横向的延伸,在这里面创造一些互动空间。
另外的节点我们来看看,这个是森林的树,其实森林的树更高,我们只是做了一个保护的森林,如果真正的把这个森林的树用起来,后面的东西都看不到了。
在一组建筑群里面的,比如说这个建筑群里面有一个内部的隐秘性、隐私性比较大的公共空间。最后我们可以看到两边都有不同的设施,有熟食中心,有老人的活动中心。我们再看看,现在周边有很多的高楼,这些已经是30多层楼的社区,这个是将近40层楼的高楼,我们将来建的跟它们会是差不多的高度,我们做了两个模拟,一个是密度比较高的,这个密度比较低的,这个是密度更高的,后来我们选择了密度比较低的来建立。
我就说到这里,谢谢。
编辑:liqing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造城运动”也是一种城镇化欠账
面对因过分追求城镇化而带来的繁华与破烂齐飞后遗症,一些地方的对策明显有些迟钝,甚至到了相当被动的局面。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问题,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决策偏离了正确轨道。【详细】
河南省以载体建设拓展城镇化发展新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镇化牌”,不断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详细】
专题丨特色小镇,究竟该如何建?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它没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它不是单纯的“大工厂”,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融合文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