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小镇如何走好创新之路?

2017-05-08 09:45:17         来源:一诺休闲农业规划     浏览次数:

  三

  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

  小镇的培育和建设成为热门话题,反映出小城镇在目前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许多专家学者和业界同仁进行了大量思考和探索,我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我国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小镇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地明确培育重点和方向。东部地区建制镇在地理空间上布点密集度、国内生产总值、镇区人口规模、城乡规划管理、宜居环境建设水平等方面均处于领先水平。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东部地区重点要控制规模,提升存量,防止大拆大建;中部地区重在找准产业方向,明确市场定位,找准发展动力;西部地区要注重发展特色,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要明确小镇的发展定位,要根据当地基础和潜力,抓准特色。基于小镇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才能去粗取精,找到特质。

  要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提升和发展,不要凭空创造和引进新的产业,借势特色小镇的人气与资源集聚优势,拉动、促进小镇产业发展,完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构建合理的产业集群,打造竞争优势,扩大产业影响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要严格控制建设规模,规模一定要小,小才能精,小才能美。小镇建设应该走精明收缩的道路,规模较小,反对粗放、快速、一窝蜂建设。建设应遵循紧凑布局和集约节约建设用地的原则,避免摊大饼式或脱离现有产业分布人为划定建设区,根据自身资源和产业基础及分布情况,尽可能连片提升和完善现有建设区。要完善原有城镇功能,提升生活质量,高标准建设。鼓励分期建设,反对一次成型,要有高标准和长远性,可以放慢建设速度但要保证质量,分期建设还可以保证小镇在风貌和形态上的多样性。

  打造地域特色的宜居环境,有地域特色才能特,结合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风貌提倡地域化,反对国际化,反对整体格局、建筑风貌完全复制国外小镇。尊重本地建筑文化,发扬特色,找到文化自信。

  要传承、重塑小镇文化,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需深入挖掘和精心打造。对历史文化丰富的小镇,要注重保护历史、传统文化,做好传承,挖掘文化要充分,形成小镇的文化认同。对文化资源匮乏或是新建的小镇,要注重文化培育和打造,在现有基础上发展,逐步形成自身文化特色。

  要聚集人气和活力,防止“鬼镇”的出现。小镇要注重人气和活力,要聚集一定人口,这是小镇持续发展的动力。要结合棚户区改造等,打造一些有早餐、夜宵、娱乐街区等受大众欢迎的有活力的街区。要特别注重冬季活力的培育,北方地区特色小镇选择考虑弥补气候条件等因素,积极发展全季节旅游,增加冬季项目。注重夜色经济打造,增加夜晚的商业和文化活力,打造具有魅力的夜色景观,增加小镇活力。

  对于许多小镇来说,旅游并不是核心产业,但拥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撑,小镇会更有生命力。可以将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风味、古村古居、人文历史等作为旅游题材,对接区域市场需求,尤其大城市周边,旅游产品策划考虑外溢的功能需求。

  小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满足基础生产、生活需求以外,还应做好三个服务:服务社会事业,设施建设要与镇区结合,共建共享,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服务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成为整合资源、集聚创新特色产业的新载体;服务周边市场,统筹布局、互联互通,完善补足城乡服务设施体系,促进服务设施向周边乡村延伸。

  互联网是先进科技的代表,小城镇是传统的居住形态,二者完美结合,可以通过信息的便捷,释放空间对人的约束。节约人流物流,实现智慧化,更易于小城镇打造;用智慧手段促进产业发展,对接更广阔的市场,服务更多人群,用智慧系统提升镇区的服务水平,提升幸福指数,从而提升特色小镇的吸引力。小镇的发展模式、布局形态、建筑技术都应采用绿色和生态低碳的发展思路和标准,基于绿色低碳和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结合的智慧城镇,是面向未来的全新的城镇形态。

编辑:lianq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