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个海绵城市公园8月底正式亮相
绿色发展,行胜于言。实施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三治一增”,成都不仅密集出台“治霾十条”“治水十条”“治堵十条”“增绿十条”等工作方案,更是将具体行动延伸到了城市的大小角落,渗透到了每个市民的身边。记者走访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点位,感受这座城市环境持续提升的脚步。
6月27日上午11时,成都市成华区杉板桥公园建设工地现场,工人们正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作为成都市首个主要以海绵型理念为主建设的城市公园,再过两个月,杉板桥公园就要正式亮相。“目前主体施工已经完成。”项目施工方福建华政市政园林公司生产经理张建均介绍说。
85%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于今年2月18日开工建设的杉板桥公园,位于圣灯街道关家堰社区,占地面积98亩。据设计人员介绍,公园内有方家河、下涧槽在此汇流,通过对河道综合整治,达到水岸三通、水清岸绿的效果,同时采取水生态治理,使公园内的水体拥有自清自洁功能。
在设计理念上,杉板桥公园采用了“防御、延迟、储存、排出”的防洪策略,屋顶、路面、停车场等元素都集中体现了透水的功能:路边停车位被设计为“透水草格”,透水速度达到31~52升/米·小时;屋顶也使用蓄水陶土颗粒,有利于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
而现场浇筑的1万多平方米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更是吸水漏水的利器。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看起来像塑胶跑道一样的材料表面有着多个小孔,一杯水倒下去,很快就渗漏得毫无影踪。
来自成华区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杉板桥公园项目负责人屈科介绍,经过测算,杉板桥公园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将实现85%,即85%的降雨可以就地消纳和利用。
吸收的雨水将成为城市景观
屈科介绍,在杉板桥公园,除了地面草坪和灌木的自然吸收外,经地面透水收集起来的多余雨水都被汇集到位于公园中心地带的一座1200多平方米的人工湖——涟漪湖。
这不是简单的排入,而是经过一套深埋在地表3.5米下的一套雨水处理系统来进行处理。“收集的雨水先通过PP模块滤去泥沙,然后进入专门雨水处理系统的设备间,处理干净后再进入涟漪湖。”屈科介绍,处理后的雨水将达到三类四类水质的标准。
同时,在公园东西两侧开敞空间边缘,贯穿了两条具有景观特色的海绵设施“旱溪”,用来下渗、漫流,引导雨水进入涟漪湖。“遇到突发暴雨天气时,它还有蓄水功能,可形成特色的水溪景观。”张建均表示。
成华区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海绵城市理念外,杉板桥公园还定位于“承载都市人温柔回忆的绿色空间,展现成都新生态模式的公共绿地”。
编辑:lu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