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规划需把握地域文化综合体特征

2017-06-30 07:55:38    作者:邓辉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地域文化综合体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是指一个区域的自然与文化综合特征,包括区域内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以及区域内部自然诸要素、人文诸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地域文化综合体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既包括了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的空间差异,也包括了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的时间变化。雄安新区未来城市与区域的规划工作,需要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综合体的历史演变过程。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延续历史文脉,彰显中国特色”的理念。

  从自然景观上看,雄安地区自然地理的主体成分是华北平原,是由海河各支流冲积物组成,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缓,坡降1/6000-1/10000。雄安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中部的凹陷带内,凹陷带的海拔高程4-9米,为华北平原最低的地区,拒马河、易水、瀑河、漕河、府河、唐河、沙河、滹沱河汇入其中。凹陷带北部主要为永定河冲积扇,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凹陷带南部主要为滹沱河冲积扇,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势低洼,湖泊众多,是雄安新区自然景观的基本特点。

  雄安地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就在这样的特殊自然景观基础上展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演变阶段有三段,即先秦时期的燕赵分界线,北宋时期的宋辽分界线,明清时期的西淀与千里长堤。与此相应,雄安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遗存也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军事—交通历史文化景观遗存,塘泊—堤闸历史文化景观遗存,西淀—千里长堤历史文化景观遗存。

  雄安地区与军事相关的历史文化景观遗存,主要有先秦时期的燕下都、容城南阳遗址,以及大体上呈东西向分布的燕南长城;北宋时期的瓦桥关(雄州)、益津关(霸州)、莫金口、淤口关(信安),以及白沟、界河(巨马河)等边界河流。与交通驿道有关的历史文化景观遗存,主要有先秦时期的飞狐道,明代的紫荆关,北宋时期的白沟驿、雄州、赵北口、鄚州等。

  五代后周显徳年间,世宗为加强防御,置雄州于瓦桥关、霸州于益津关。北宋时期,雄州、霸州一线成为宋辽分界线,北宋在此修建塘泺,以御辽兵。将易、瀑、漕、滱、泒、滋、滹沱诸水汇为一区,形成横贯整个华北平原中部、东西分布的大湖泊群,从靠近海岸的黑龙港一直蔓延到保州(保定)。与北宋塘泊相关的历史文化景观遗存,主要有白洋淀、烧车淀、藻杂淀、边吴淀等淀泊,赵北口、赵口、七级、九级、石塚口、闸板口等堤闸,以及鸡距泉、一亩泉等泉源。

  雄安地区的水系格局古今变化很大。根据北魏时期的《水经注》记载,当时的永定河、琉璃河、白沟、拒马河等河流都是东流入海河,不入冀中凹陷带。明清时期,永定河冲积扇迅速南扩,永定河夺占琉璃河、白沟、拒马河河道,淤积大清河河道,导致冀中凹陷带内水流不畅,洪水泛滥。修堤治水,疏浚河道成为明清时期的特点。围绕西淀、东淀修建的千里长堤,以及位于雄州正南,白洋淀东缘的赵北口十二连桥,成为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观。

  系统分析雄安地域文化综合体的演变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时期的典型文化景观的特点,以及地域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以此为基础,在未来城市与区域的规划发展中,充分把握好地域文化综合体的特征,把历史文化景观遗存有机地融入到现代城市与区域的发展中,才能真正实现“延续历史文脉,彰显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和目标。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