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弄清楚城市的地脉和文脉再谈“双修”

2017-07-10 08:17:00    作者:高翅     来源:锋绘·武汉风景园林     浏览次数:

  武汉的绿网,真正做到位还有很大空间

  接下来再做城市修复的专项规划。“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我们要重构武汉狭义的也就是自然生态系统。重构,还真不是修、修复。重构是从战略上,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哪些地方该留出来的留出来,别老是占着。通过重构,真正建立起市民受益的绿网(Green networks)。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老百姓、市民最关心的是什么?是身边是否形成了一个绿网。这个绿网包括林荫道,也包括绿道,做到30米见绿,500米见园。 “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绝不是一句空话。

  现在我们每天出行,享受不到足够的有品质和品味的绿色。东湖绿道修得再好,周末只有两天,所以节假日摩肩擦踵。再一个,绿道承载力也是有限的,不同于交通路线和游览路线。绿道更多的是提供人们亲近自然的通道,有时还是人以外的生物廊道、生态廊道。游人如织不是绿道该有的景象,只能说明绿道尚不足,未成网。

  从乡土里边,从自然里面找答案

  双修对园林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还要加强微观层面的研究。最近,凡是有水,必谈湿地。一勺水,一碗水,也变成湿地。不湿地就不对。但你看呢?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湿地植物尤其是人工设计的植物种类大同小异。这是个空白,真正是值得研究的。

  你从哪找?还是得从乡土里边去找。其实,往村子里边、湾子里边走一走,做一些调查,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些。包括植被。我过去说过,真正把武汉市大学里边的这几座山,好好做一些调研,你就知道:这是人工的群落,但是经过自然演替逐步稳定,是近自然的群落。看看这些群落,就知道如何师法自然了。

  你再看我们的“花海”,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是不是很有限的几种花?一直从西藏到海南到广东!那边叫“格桑花”,这边叫“波斯菊”;这边叫“百日草”,那边叫“步步高”。然后福禄考、万寿菊、孔雀草、金盏菊、蝴蝶花,同质性很高。

  还有薰衣草,中国到底多少地方适合薰衣草生长?首先生长得同纬度地区。你看哪些地方能长得好?最后就都用马鞭草来说事。郁金香,有多少种球是我们自己的?所以亟待发掘、筛选,选择具有地带性特点和特征的花木。

  真正意义上的绿道是生态通道

  除了传承历史,坚持低碳以外,我们还得有一个理念: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我们创造的环境,是有容量的,自然更有承载力,这个地球不能到处都是人。城市也有综合承载力,尤其是自然环境。它的容量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超出了这种承载力,超出了这种容量,就是过度。过度是无法修补无法修复的。

  我们现在有几个误区:第一个,绿道。绿道不等于自行车道。绿道与自行车道完全两个概念。第二个,绿道不等于游览路线,不等于游道。

  真正意义上的绿道它是生态通道,包括绿网。既然是生态通道,去这里边的人,如果是游,他应该是生态旅游,我们通常说的Ecological tourism。生态旅游对于自然是零伤害、最低干扰的,你所有带的东西没有一件是要扔到自然里边去的,你的吃喝拉撒不是给自然增加负担的,那才是生态旅游。

  我们现在错误理解了后就搞成这样:都搞自行车道,人行没了,就混在一起,然后骑自行车要么就喊要么就摁铃。本来绿道是个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的通道,可是现在你压根做不到。实在不行就分开嘛,为什么要搅在一起呢?有的强行加了自行车道后,既减少了人行道,又减少了机动车道,绿色也减少了,最后得不偿失。

  真正的绿道,它不应是奢华的。它应该是朴实的,它应该是野趣的,应该更加接近自然,你不能搞得那么花哨。你看现在,彩色沥青啊木栈道啊,我不知道造价多少?你还要想着后面,后期维护成本可能比高速公路还要高。至少我们现在有些比较自然的地方尽可能还是让它自然,让自然做功。

  顺”脉“而行

  城市双修,修什么呢?某种意义上是指我们在城市里做了大量”改造自然“的工作,现在要修回来。所以我们还是要尊重自然。我们有时候修这个修那个,把那个自然的岸线都搞没了。失去了自然岸线就失去了亲水线。

  其实我们做来做去就是做两个:第一个,城市的地脉,你要把它弄明白;第二个,城市的文脉,你要把它搞清楚。搞清楚我们武汉地脉和文脉,在这个基础上,然后我们修。

  怎么修?顺脉达气。顺脉实际上就是顺应自然和尊重历史;这个气就是以人为本之气。最终实现气脉融通。我们常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就是这个意思。脉都没理清楚搞明白,当然什么都敢干。

  当你真正了解了地脉和文脉以后,胆子就没那么大了。你知道那儿有自然、有老祖宗,那么你就会多一份敬畏,就会对自然和历史有一份虔诚。

  中国园林既涵盖了城市山水、城市历史,又涵盖了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作者高翅为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