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大雨就积水 城市道路该怎么改造?

2017-07-25 08:38:59    作者:易晖     来源:云南日报     浏览次数:

  (原标题:有机融入生态设计理念)

  往年入汛以后,因强降雨导致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等状况是部分城市常出现的景象。尽管城市管理部门如排水公司会出动大型移动泵站抽排积水,但往往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公共排水设施建设运营毕竟是个系统工程,需在相对集中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相关单位协调配合、分担责任,比如将城市道路排水与生态治理相融合,用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尽量将城市路面进行渗水改造,或可有效减少雨后积水现象。

  据媒体报道,日前保山城区遭遇约一个半小时的单点暴雨突袭,部分路段积水深至成年人腰部,一些车辆熄火滞留于积水中。然而,大雨停歇半个多小时后积水就基本退完,原来是保山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已采用了雨污分流的“海绵体”,能让路面积水快速消退。

  再看近日在特大暴雨中被淹的昆明北站隧道,自2013年“7·19”特大暴雨被淹后,对抽排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路面上的汇水口将雨水汇集到泵站的收集井里,再将水抽入麻线沟,汇入盘龙江。但日前一夜强降水让盘龙江水猛涨,形成倒灌,加上北站隧道地理位置较低,汇入的水量超过了泵站的设计处理能力,因而导致了严重的淹积水。好在北站隧道海绵式抽排系统发挥了应有功能,仅用18个小时左右就恢复通车,比4年前的35个小时缩短近一半,算是有了变化与进步。

  有专家认为,“海绵化”不一定能将所有城市水涝问题化解掉,因为当某个时段内出现强降雨,“海绵”在短时间内难以将水就地消滞。但在建成海绵项目的区域内,70%的降雨能就地消纳和利用,不失为给城市“舒经活络”的良方。

  据相关报道,昆明市已争取在今年申报第三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一批项目,其中有围绕滇池已建成的环湖东路和今年内就要完工的环湖南路。这些被网友称为“美哭了的公路”,便是道路生态学专家主张的生态道路,即建设者在道路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完成后,都会将自然、人和道路进行有机地结合,融入生态设计方案,协调交通建设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

  走在这样的环湖路上,不仅可将美景尽收眼底,还可体验海绵城市道路的风采:可渗水的自行车道、下沉式绿地、渗排管沟/渠、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雨水收集池、调蓄池等“海绵体”构成一道绿色屏障,保证道路安全畅通,促进城市的健康水循环。希望云南省城乡道路都向此看齐,发力加快补齐城市“经脉”不通的短板。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