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相融相盛建设大景区
盛夏七月,赤日炎炎,阵雨频繁。在浙江杭州西湖边,不论阴晴昼夜,随时可以遇到不同肤色、讲世界各地语言的游客,他们有的观赏亭亭玉立的荷花,有的体验悠悠晃晃的手划船,还有的抓拍雨雾缭绕的重湖叠山,沉醉于“诗画浙江”之美。
就在几年前,像杭州西湖景区这样“风雨无阻受客追捧”现象还不多见。近年来,伴随全域旅游的深入发展,各类旅游新产品、新线路和新业态在浙江不断涌现,省域景区化特征愈加明显,旅游淡旺季界限逐渐模糊,更多景区得到大量游客青睐。2016年,全省旅游接待游客达5.8亿人次,同比增长9.2%。
移步换景好江南
先看吴越钱王墓、闽浙赣省委旧址,再游江南布达拉宫台回山梯田、中山堂茶园、西山古村落,后去霞坞集贤祠堂和万山来朝的真子坑小龙脉……走进衢州市开化县长虹乡,不难发现,这里村村是景点,处处可游览,恰似一幅红色、古色、绿色交织的绚丽画卷。
一个乡镇能真正做到全域“美如画卷”并不容易。这归功于长虹乡坚持以全域规划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对照旅游景区创建要求,整合全域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完善标识标牌、客服中心、停车场、换乘中心、旅游商品店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质量,成功将全乡“打包”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浙江乡镇一级推进全域景区化的典型。
在嘉兴市嘉善县歌斐颂巧克力工厂,一组占地10余亩的欧式外观连体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厂房四周布满鲜花和大片绿茵。现在,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个家长带着孩子到这里参观巧克力的生产流程、了解巧克力的发展历程,并在专业师傅的带领下学习制作各种形态的巧克力,离开时还顺带采购一些。工厂创始人莫国平逢人就乐呵呵地说:“把工厂办成了景区,既能让别人高兴,也能让自己快乐,真是百年难求的好事哩。”
“南洞艺谷”是位于舟山本岛南部山坳的一个新建社区村落,这里没有艺术院校,却随处能看见大批剪纸、作画的创作者,各家院墙上都有风情各异的渔家画。近年来,该社区依托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建设起集创作、研发、展示、培训等于一体的渔民画原生态基地,吸引了各路知名艺人进村,带动培训出100多位渔民画家,成为“文艺青年”聚会地,勾勒出一个“旅游+海洋+乡村+文化”多元融合的样本。
产品供给更新,让游客选择更多、产业空间更大。截至2016年年底,浙江省共创建了像开化长虹乡、嘉善巧克力工厂、舟山南洞艺谷这样的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基地或景区达300余个。浙江万达旅游集团负责人刘蒙松在浙江“卖旅游”30余年,用他的话说,如今到浙江旅游,不再是看一回风景、拍一张照片、吃一顿饭,而是从山间到湖边、从城市到农村、从“观光游”到“休闲度假游”、从“住一夜”到“玩一周”递进式的全域深度体验。
“旅游不仅是淋漓尽致展现浙江独特韵味的窗口,而且成了联动一二三产业的纽带。”浙江省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旅游业与乡村、工业、文化、体育、林业等多行业从“简单相加”到“相融相盛”,不仅催生了一大批区别于传统旅游景区的新旅游点,推动全省走向“处处是风景、行行加旅游、时时可旅游”的全域旅游愿景,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加整个经济发展的活力,体现出产业独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关联性价值。
生态理念促发展
浙江旅游这几年的发展氛围和速度史无前例,正在逐步走向品质化、品牌化。“十二五”期间,浙江旅游年均增长15%,总产值达到7495亿元。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值2.07,为全国最小,26个欠发达县摘掉贫困帽子,旅游在相关产业中贡献度名列前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革开放以来,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的浙江,凭借工业等传统支柱产业,从“资源小省”蜕变成“经济大省”。但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生诸多转变。就在此时,蓄势待发的旅游业却像“寒冬里的腊梅”逆势上扬。
作为浙江发展的“领头雁”,浙江省委、省政府敏锐察觉到新变化,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为指引,确立“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两美浙江”总目标,用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全面发力,“把全省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建设,推动旅游打造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万亿产业。
他们创新性打出环境治理“组合拳”,以“五水共治”行动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以“四边三化”行动对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进行全面洁化、绿化、美化,以“三改一拆”行动对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进行全面改造,拆除各类违法建筑。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全域生态环境,让景区内外变得一样美,为浙江全域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他们着力优化“为旅游保驾护航”的顶层设计。省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建立旅游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和“一事一议”的工作推进机制;省委组织部首次将旅游业纳入对市党政班子的考核内容;提出通过加强资金、土地等要素支持重点培育100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以上的特色小镇,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建成5A级旅游景区,重点培育100个旅游风情小镇;刚闭幕不久的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以前所未有的篇幅对旅游工作进行了阐述,尤其是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提升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加快发展海洋旅游、交通旅游,全面建成“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
“旅游业是浙江在‘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有空间的支柱产业。”新一届浙江省委领导班子履新不久,就这样提到。值得浙江人骄傲的是,以旅游为抓手撬动生态转型,绝不是“上头热下头冷”,而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业已形成的发展共识。在杭州、温州、绍兴、丽水、衢州等地,越来越多主政一方的“一把手”频频关注、调研、盯紧和推动旅游发展,甚至在各个场合“为旅游代言”,他们因此被旅游行业内外誉为“旅游书记”“旅游市长”“旅游县长”。
目前,浙江省超过80%的市县将旅游列为战略支柱产业,其中,衢州市以15分的占比考核百个乡镇乡村旅游。50%以上的市县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各地召开旅游发展大会或全域旅游发展大会128次,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162项。33个市县成立旅游委员会,并由发改、交通、工商等部门分管领导兼任旅游委分管领导,促使旅游部门从单一的行业主管部门转变为综合协调部门。眼下,这些“受党政主要领导影响”的数字还在不断刷新,这不仅是浙江全域旅游发展的普遍现象,更是全域旅游得以推进的重要原因。
“现在干旅游工作,工作量翻了几倍,但成就感也增加了好几倍。”一名在旅游部门任职超过15年的金华市旅游局工作人员感叹,原来的工作主要是跑景区、企业,在部门和乡镇层面,许多事根本得不到有效配合。现在,他们开始经常跑部门、乡镇,各方面工作都能得到协同处理。可以说,旅游人已经迎来了事业、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黄金期。
漫步宁波市宁海县前童古镇,屋舍、流水依稀如旧,1300多间各式民居保存完整。两年前,当地通过“政府少量补贴+民间众筹”方式,将其中一栋100多平方米的废旧老房子改造成今天的“前童驿事”民宿。没想到,这不仅降低了群众参与旅游的风险,也迅速激起了古镇全民参与民宿创业的浪花。一时间,花桥游居、好义堂、前童镜舍等众多独具古镇魅力的民宿相继诞生,将前童古镇原有的乡村旅游推向了“升级版”。
摄影爱好者上海游客雷先生是前童古镇民宿的“铁粉”。这两年,他每年都会到前童民宿小住一到两个礼拜,每次都会拍摄大量的前童美图,除了向朋友圈5000多名粉丝晒图之外,他还会自己出资冲洗一些大图,赠送给当地民宿老板,以作装饰。他认为,前童给了他美的享受,他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向前童回馈美好。
旅游越红火,群众越参与。群众越参与,旅游越红火。这样的良性循环,在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体现得更为明显。乡里截污纳管一次性投资6000多万元,每年投入不少于500万元用于生态保护和修复,投入不少于30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创建提升和长效管理,斥资数千万提升交通、游览、通信等公共服务工程,成功创建为国内首批全乡域开放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村民纷纷将自家房屋改造利用,全乡基本实现“一家一户一民宿”,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90万人次,户均营业收入超过70万元。
农民跨入市场后,迸发出较高程度的组织性。年过半百的农村妇女谢美琴原是城乡公交车售票员,村里旅游经济发展起来后,嗅到商机的她“下海”组建了一支车队,15辆大巴车每天往返上海、江苏和长兴,为水口乡带来源源不断的客人。如今,从接送游客到入住吃饭,再到打包周边旅游资源等各个服务环节和产品的“经理人”都是水口乡本地村民,旅游产业日趋成熟。这些发展变化令乡党委书记沈庄伟略感意外。他说,让当地群众感受到快乐、幸福和有尊严的全域旅游,才是有生命力的。
去年以来,台州市天台县启动了“全域旅游、全民服务”旅游志愿者活动,推出了包括县四套班子领导在内的全民性强大志愿者服务阵容,同时通过兴办旅游学校对专职和志愿者导游进行轮流培训,使旅游志愿服务触角延伸至全县各景区、旅游村,为游客提供车辆导引、文明引导、环保卫生、免费茶水等服务。正是因为有天台这样全民兴旅的氛围浓厚,浙江旅游才不断引来各路资本“凤凰”归巢。2016年,全省旅游项目总投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当年实际完成投资超过1400亿元。
全域旅游并非万能钥匙,但确实能给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在浙江旅游发展版图上,因为社会各界群众的参与,像“开发一个景、富了一个村”“猪棚变金棚、叶子变票子”“山下一张床,赛过城里一套房”这样的“共建共享”的典型案例俯拾皆是。2016年,全省旅游从业人员已经接近300万人。
“全域旅游是大势所趋,而群众是全域旅游发展的中坚力量。”浙江省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只有依托共建共享的模式,干字当头,通过旅游发展把“大家园”建成“大花园”,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成“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才能真正把旅游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战略支柱产业,提前实现旅游产业总产出超1万亿目标,率先建成全域旅游的先行区和示范区,让浙江在新一轮的生态绿色发展中勇立潮头。
编辑:dengzhu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