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五虎山:一座山见证一个城市

2017-08-17 09:14:44    作者:王钰     来源:国家林业局     浏览次数:

  福州南部有五虎山。五座主峰似五只卧虎雄踞,俯瞰着七里平原和乌龙江面,守望着省城福州。

  这里地质地貌奇特、历史遗存丰厚、人文景观汇集、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98.13%,经采集鉴定的植物有515种、陆生野生动物有277种。2005年11月,五虎山始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2014年7月,又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2016年5月,《福建五虎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获批,公园保护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历史上,五虎山见证了福州城的历史和文化;现如今,五虎山见证着福州市的转型和发展。

  市民眼中的神山

  福州是典型的滨海河口盆地地貌,四周被群山环抱,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北有莲花山,南有五虎山。这其中,五虎山因山峰形态独特,自古就被当地人敬畏,素有“三狮望五虎”的传说。

  由福州城南望,五虎山端方如几,高大宽广,面如城郭,形似五虎盘踞,自北向南依次为“小虎”“大虎”“白面虎”“岐尾虎”和“回头虎”。各虎形神兼具,或威风凛凛,或仰天长啸,或凝神专注。

  福建省文化厅原党组成员、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介绍说,五虎山为火山喷发地质遗迹,经过了断裂、切割等多阶段复杂的构造运动形成。“五虎山最大的特点在于有山无峰,五个山峰形似五个巨大的桌面,与开普敦著名的桌山有异曲同工之妙。”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说。

  除了地质地貌,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也是五虎山区别于福州市其他森林公园的显著标志。

  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避伪学之禁,隐居五虎山下“下卓”村,筑“吟翠山楼”,在此讲学、交友。他曾多次游山访胜,作诗《方山》:“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剖汉玉。”并在灵壁岩上题刻“怡山艮石,神仙所居”八字,至今犹存。

  元末,名将陈有定曾遣兵于五虎山驻守,至今寨门、营房及演兵场遗址犹存,与明朝以来的福州地方史志记载相互印证。

  抗日战争时期,五虎山成为中共福建省委(时称闽浙赣区党委)机关驻地。1947年3月,省委机关从古田迁到这里的南阳顶开展工作,领导各地党组织和武装队伍深入基层发动群众,掀起抗丁、抗粮、抗税斗争。

  方山天池和南阳林场,曾是闽侯县著名的知青点。公园范围内还建有五灵岩寺和方山寺,五灵岩寺至今香火鼎盛。

  纳入城市生活区

  五虎山横亘于乌龙江南岸,宛如一道天赐的生态屏障,阻挡住沿闽江而上的凶猛气流,使进入福州的东南季风变缓,带来风调雨顺的气候。

  将五虎山辟为森林公园,从省级到国家级,一路走过10年。闽侯县绿化办副主任陈其榕说,直接的原因是不保护就会被破坏。

  “建森林公园之前,周边的农户砍木头、养牛羊、建坟墓、放火烧山的情况非常普遍,山上植被破坏严重。”陈其榕告诉记者,五虎山多为石灰岩、花岗岩地貌,表土层薄,一旦遭到破坏,5年、10年时间连草都很难恢复。这里的每一棵树都非常珍贵。

  保护的另一个动力,来自于市民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休闲观光的需求。

  2012年1月,福州市三环路全线贯通,从五虎山下穿过,五虎山被纳入了城市生活区,成为福州市的南大门。城市建成区内约有725万人口,周边可用的休闲用地却越来越少,南部更是几乎空白,城市发展需要在南部有一个公益的、服务于生态的森林公园。

  “2014年5月,福州市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提出加强森林公园建设,实现城郊森林公园化。设立五虎山国家森林公园,也是森林城市创建的抓手。”福州市林业局局长童桂荣说。

  2014年7月,五虎山国家森林公园获批建设。公园划分为五虎山、南阳和三叠井3个景区,打造集科考教育、登高览胜、休闲健身、度假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民众提供生态服务、公众服务的城郊型国家级森林公园。

  同年,五虎山森林公园开始在封山育林的基础上,对现有低效林和乔灌木纯林实施大规模林相改造和抚育提升,补植枫香、山樱花、无患子、黄山栾树、苦楝等彩叶观花植物,营造四季各异的森林景观效果。同时,明确划定责任区,聘请11名护林员进行常态化巡查。

  五虎山和三叠井景区原本植被破坏较为严重,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目前较早实施经营的林分已经形成了很好的亚热带植物自然演替,大面积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木得以生存、得到保护、茁壮成长,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越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保护之下谈利用

  炎炎夏日,进入五虎山森林公园三叠井景区大门,难耐的酷暑瞬间被消减大半。主路左边是优美的林相,右边是潺潺溪水,路边有木桥,有木质凉亭,有木结构的游客中心,还有打击非法采伐所收缴的红豆杉原木。树上的标示牌上写着:此处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8.8万个/立方米。再往里走,这个数字变成了10.6万个。

  “我们建设森林公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原生态、回归自然。”闽侯县林业局局长张新钉说。

  在这一原则引领下,《规划》将公园分为3个级别的区域进行保护。Ⅰ级保护区包括各景区的生态保育区,保存着众多珍稀濒危物种。Ⅱ级保护区为各景区的核心景观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Ⅲ级保护区则为各景区的一般游憩区及管理服务区,森林风景资源相对平常,且方便开展旅游活动。

  根据不同的保护内容,公园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建设控制要求。Ⅰ级保护区除简易的森林科考步道、生态环境监测站及相关的环境保护设施外,不允许建设任何旅游相关设施,科考步道及相关设施要求动土少,取材自然,力求与周围环境融合。Ⅱ级保护区不做“加法”,严禁建设与旅游无关或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主要恢复古驿道、寺庙等遗址,建设游览步道、观景亭廊台、景观小品等设施。Ⅲ级保护区可以修建必需的游览步道、停车场和相关接待服务设施,限制与旅游无关的建设。

  “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遵循‘四宜四不宜’原则,即宜低不宜高、宜小不宜大、宜散不宜聚、宜藏不宜露。”闽侯县副县长张旗告诉记者,公园内所有建筑都不允许超过两层,且不集中连片建设、不建大体量建筑,所有新增建筑、设施都隐蔽在山林间,与周边的景观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人真正亲近自然。”

  目前,公园正在启动东大门、车行道路和游步道建设。未来,一个资源丰富、设施齐备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即将展现在游客眼前。

编辑:zhangtingt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