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院长:重点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2017-09-04 14:04:43         来源:澎湃新闻     浏览次数:

中规院院长:重点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9月1日,中拉城市规划与城镇化发展交流对话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随着全球许多国家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已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一些国家的城市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大城市病以及诸多“副作用”,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只用了大约30年的时间,就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人文化和低碳化上,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到工业、从计划到市场、从封闭到开放的四个转变,是一种高度的时空压缩,因此,矛盾也是交织的。”9月1日,“共创新未来:中拉城市规划与城镇化发展交流对话”在北京举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以“中国城镇化背景·趋势·合作”深析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脉络与现实。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南美各国在贸易、文化、科技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作为中国城镇化智库“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活动之一,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北京交通大学联合主办“共创新未来:中拉城市规划与城镇化发展交流对话”,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等来自拉丁美洲的国家代表,与中国城市规划专家,共同探讨中国与拉美地区相关国家城镇化规划合作的未来图景。

  杨保军说,当前,中国的城市正在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重点,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力争让城市成为适宜居住的天堂,也在通过不断加强人权保障,提高教育和培训水平,逐步推进城乡居民的自由迁徙,“中国的城镇化经验,拉美可以借鉴。”

  现实:还有2.8亿农民工没有完全融入城市

  我国拥有全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国土面积相当于一个欧洲,而地形相对于欧洲更加复杂多样。“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就像一列巨型的火车,启动可能很难、很慢,一旦加速就会成为带动全球的重要力量。”杨保军指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公顷,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不到欧洲的十分之一,“这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必须坚持集约发展的路径,坚持严格耕地的保护政策。”

  同时,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对于开放程度不同等许多因素,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发展水平不均衡,无论是城镇化水平还是城镇化的质量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中国区域发展的收敛和均衡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是中国城镇化的挑战,也是机遇。1978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而2000年以来,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达到2100万,城市的形象、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尤其人的城镇化滞后土地的城镇化。“中国目前还有2.8亿的农民工没有完全融入城市。”杨保军说。

中规院院长:重点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

  破题:把绿还给大地,把蔚蓝还给海洋,把透明还给天空

  但中国政府对城镇化进程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杨保军说,目前,通过劳动力、土地资本、住房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已经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这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推行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的法律体系也不断得到完善,遵守契约的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此外,通过不断加强人权保障,提高教育和培训水平,逐步推进城乡居民的自由迁徙,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鼓励和支持大众创新、万重创业,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和聪明才智,为中国城市的发展注入绵绵不绝的动力。

  “当前中国的城市正在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重点,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力争让城市成为适宜居住的天堂,真正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杨保军介绍, 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贯彻低影响的开发原则,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实现低碳、循环有序的发展,把绿还给大地,把蔚蓝还给海洋,把透明还给天空,是中国政府最近在推动的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还要建立统一的规划体系,更好地发挥规划对城市发挥对城市的引领作用,真正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城市的发展要更加开放,实现互补协作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杨保军提出,要用先进的理念,正确的方法保护好前人留下的遗产,要传承历史文化,营造体现居民需求,时代精神和文化理念的物质环境,还要勇于创新文化、创造地域特征、民俗特征和时代风貌的人文城市。“这是我们倡导的建筑创作的方向,它既有历史的韵味,又能体现现代的气息。”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发展,“在这么多国家当中,中国跟南美虽然相隔万里,但近些年的交往日益密切,并且我们在发展中都面临一些共同的机遇和挑战,比如发展的创新动力和可持续等。”面对来自拉丁美洲的相关国家代表,杨保军表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和拉丁美洲相似性和可借鉴性很强,相互间也可发展为非常稳定的伙伴合作关系。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