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国际低碳城论坛海绵城市研讨会在深圳举办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海绵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方式,对于系统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水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日前举办的第五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海绵城市专项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展开了深入探讨,并就深圳市龙岗区打造海绵城市的做法做交流与分享。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30个城市参与海绵城市试点,并在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到2020年,能够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土地面积达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0%以上,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深圳作为国内较早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城市之一,早在2009年就决定全面加强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管理工作。2016年,深圳正式入选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今年深圳将新增海绵城市建设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全年既有设施海绵化改造项目达到150项。
“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重。究其原因,在于现代大城市不断扩展发展空间,占用了湿地、压缩了河床,城市的综合径流系数增加,雨水失去了蓄积储存的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杰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第一方面就是要建设城市生态走廊,恢复城市雨水循环的通路。要遵循地球上水循环的规律,节制社会水循环的流量,推进城市水资源流、物质流和能源流的健康循环,建立大雨不涝,无雨不旱,水生态健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城乡水环境,这是海绵城市建设、治理黑臭水体的基本方略。
深圳市龙岗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杨军在交流龙岗经验与做法时介绍,论坛所在地正是深圳市国际低碳城核心启动区,也是深圳市24个海绵城市建设重点片区之一。自2012年项目启动以来,便在“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理念指引下,综合运用绿色屋顶、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等多种海绵技术,与此同时,积极探索新型雨水口、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应用,丁山河低碳城段综合整治中则融入了海绵城市“系统治理”的理念,恢复了天然河道的“弹性海绵”空间。
杨军进一步介绍称,通过低碳示范基地探索,龙岗区正在探索一条易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样板。目前,龙岗已经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依托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以“山环水润、产城融合”作为总体的战略目标,根据区域“四山环抱、城岭相依、水库星罗、众水汇合”的自然生态格局,提出了构建三级汇水(3大流域、19个支流河道流域、102个汇水片区)径流管控体系,打造“三环五水、蓝绿交织、散点星罗、城水共融”海绵空间布局的建设规划,旨在将城市活力的要素和海绵城市理念融为一体。目前,龙岗区宝龙街道已启动以海绵城市为切入点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EPC项目;坂田坂雪岗科技城则通过海绵城市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同步开展,互相保障,以城市空间重塑下的连片性海绵城市为契机,助力改善城市片区品质。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健康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机制保障对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的协同支撑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保障制度,推动全区各部门的联动和协作,确立共同的目标,协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杨军指出,目前,龙岗以行政职能约束为抓手,通过建立严格的考核督察机制,形成环环相扣的规划项目管控体系,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落到实处。通过创建“政府决策+院士领先高校助力+本地技术团队服务”的技术支撑体系,为海绵城市建设夯实坚实的技术和智力保障技术。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副院长谢映霞提出建议,现在的海绵城市建设归根结底是要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因此,不论是原始生态系统保护还是城市开发建设,都要贯彻这个理念,有系统思维,并以问题及目标为导向,加强对已造成影响的地区进行生态恢复和修复,并要对未来城市建设规划进行管控,使其对自然的干扰达到最小。
编辑:lu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