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黎明:中国将进入高成本城镇化时代

2017-12-14 08:36:29         来源:财新网     浏览次数:

  市场之手,在不断地博弈:市场的力量推动人口往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聚集,因为那里有更高的薪水、更多的职业选择;而政府之手,却要将人口、产业、功能这些宝贵的城市资源向外疏解,因为太多的要素聚集导致了“大城市病”缠身,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人口膨胀,似乎每个人都苦不堪言……在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的轮番博弈之下,城镇化的车轮滚滚向前。

  实际上,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即以政绩考核体制为中心,环绕着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行政化的城镇等级制度。政绩考核体制是一个指挥棒,指挥着人口、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资源的流向。我在《另一只眼看中国城镇化》一书中,认为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是打开中国城镇化“黑箱”的钥匙,它们相互作用,构建了现有的城市格局和经济发展模式,也种下了城市问题的种种因果。

  以北京为例,近年来,北京几乎每年都要制定疏解人口的目标和任务:丰台区提出了落实“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控人”的工作措施,综合运用人口调控措施,确保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比2014年下降15%;石景山区在2016年,通过关停22个非法幼儿园,清理139处地下空间,拆除672处群租房等措施,常住人口实现由升转降,比年初减少1.7万人,控制在63.5万人以内......如果不是考核这把“尚方宝剑”高悬头顶,各区县也难有动力如此大刀阔斧地拆违打非,一夜之间,那些存在数年之久的违章建筑就被夷为平地。

  然而,在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城镇化进程中总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跨入50%的大关。在许多人看来,这或许意味着大好前程;在城市研究者看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也步入了风险警戒期。例如地方债务高企,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丛生,房地产“一业独大”,导致了产业空心化……中国的城市也表现出两种极端的形态,一边是城市膨胀、百病丛生,比如北京;一边是人口外流、产业塌陷,比如东北。

  实际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标志着中国的经济社会步入了后土地经济时代,原有的房地产业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都难以为继,需要构建新的评价模型,从空间、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来系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而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更要寻求差异化的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所以那种“一刀切”的城市政策,可以休矣。

  为此,我们需要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城镇化。大项目对地方政府而言,意味着什么?人口,对城市而言是红利还是负担?超级大盘会带来什么样的超级问题?决定城镇化品质的是什么?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与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密切相关。

  那么,一个理想的城市,应该是怎样的呢?如果把城市分成不同的要素板块——商业区、开发区、大学园区、公园绿地、广场、交通枢纽……结合国内外的正反案例,以更加人性化的视角来解读这些城市要素。哪些建设是成功的?哪些是误入歧途?哪些是行政之手干预的?哪些是自下而上自由生长的?……孰可为、孰不可为,一目了然。

  城镇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政府乃至个人就能主观决定的,它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从其演进过程来看,一定有人口、产业、资源、知识的集中和变迁,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缺一不可。这意味着,传统的低成本、由政府强制推进的“城镇化”战略必须得到调整和纠正,然而由于上一个阶段城市问题和矛盾的累计,未来中国将进入一个高成本城镇化时代。

  (作者为和君云水泉资产管理公司合伙人,著有《另一只眼看中国城镇化》一书。)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