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特色小镇建设靠培育而非打造
当下,全国各地特色小镇建设热潮风起云涌,各行各业对特色小镇可谓青睐有加,无不将其看成一个创新突围的有效途径,一个新的产业突破点,希望借助政策优势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实现自身的产业转型和发展壮大。这股风潮对特色小镇的建设来说有喜也有忧。喜的是,特色小镇拥有了如此广泛的民意互动和产业共鸣;忧的是,风风火火的大潮之中多了些冲动与跟风,少了些冷静与理性。我们通过实地调研,提出如下几点冷思考。
冷思考一:在国家鼓励政策带动下,全国多地创建特色小镇,有些地区出现了比拼数量、定位雷同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如果缺乏理性规划和引导,可能会导致特色小镇建设出现重复和过剩,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目前,已有127个、276个小镇分别入围住建部公布的首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综合政策信息获悉,到2020年,全国将培养1000多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十三五”期间,各省共计规划了超过1370个特色小镇。
客观地说,并不是所有特色小镇都能够最后成功,我们不得不提醒,各地政府若能够真正用心去发掘和培育,而不是盲目地只是在数量上攀比,那么各地特色小镇成功的比例势必会更大,政府预期的效果也会更明显。
冷思考二:目前,部分地区对“特色小镇”概念与定位认识深度不够,以老思路、老经验决策引导,对特色小镇建设有害无利。
“特色小镇”最早由浙江省政府提出,旨在搭建新型产业平台,培育特色小镇,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特色小镇的概念特征可以总结为:相对独立于市区,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具有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征。在此需要指出,特色小镇并不是农村的放大版,而是城市的缩小版。正如业内专家所说,特色小镇是地域文脉的彰显,是生态自然的凸显,是城乡一体化的节点,是新型城镇化的新模式。
与传统工业园区相比,特色小镇是一个融产业和生活为一体的综合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是一个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活生生的生命体。目前,部分地区仍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传统思维谋划特色小镇建设,对其产业、文化、社区等多种功能的融合考虑不够;有些地区创建特色小镇不深入挖掘传统产业特色和人文地理环境,寄希望于商贸综合体等新建或重新整合包装的载体。这些无疑会步入概念认知的误区,对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害而无利。
冷思考三:从本质上说特色小镇是生长出来,而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更不是任意克隆出来的。特色小镇的发展靠的是“培育”,而非“打造”,每个特色小镇都是限量版的,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不得不说,特色小镇绝不是特色地产,它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否则就无从谈起。眼下,有些地方出现了不好的苗头,那就是本末倒置,舍弃自身特色,或简单模仿欧美小镇模式,或生搬硬套浙江特色小镇做法,不从本区域特点出发去做深度调研和挖掘。特色小镇其实一直都有,在提出“特色小镇”概念之前就一直存在,它们在自己土壤中悄然生长,需要的只是发掘和培养,而不是“凭空捏造”和“空降奇兵”。最好的案例莫过于德清莫干山小镇。作为一个以民宿为特色产业的小镇,它的产业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是先有市,后有场,也就是说,是先有了自发的市场消费之后才有了政府相应的规划与管理,最后才有了享誉业界的“莫干山特色小镇”。这样一个独具特色小镇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它无疑完美地印证,真正的特色小镇是自己“生长”出来的。
特色小镇首先特在产业——特色产业+旅游产业;其次特在功能——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再次特在形态——独特的小镇风貌+错落的空间结构+自然的生态环境;关键特在机制——以政策为引导,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特色小镇的“特色”至少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特色的“广度”,即小镇拥有多少新奇别具的特色;另一个维度是特色的“深度”,即唯一性,指的是某个重要产业或者空间特色是具有本地区“唯一性”,还是具有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唯一性”。与莫干山小镇相比,不得不说,目前大部分的特色小镇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特色小镇建设具有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特征,需要长时间和大规模的融资支持,没有支柱性的特色产业必定难以为继。那些靠简单复制、简单克隆、无中生有、空降奇兵而成的小镇有着先天造血功能不足的缺陷,如果跟风盲从而不注重深度引导和培育,其中大部分走不长远。
冷思考四: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文化则是特色小镇的灵魂,而非遗是文化当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小镇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根本所在。
文化尤其是非遗,是特色小镇的灵魂,也是未来小镇品牌输出的基础。文化与旅游是特色小镇的必备功能,产业+旅游是特色小镇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特色小镇要有旅游,对此我们提醒——除非旅游小镇,特色小镇绝不能以旅游为起点,但旅游绝对是终点;旅游,是小镇特色产业的辅助。旅游说到底是文化的比拼。特色小镇文化的挖掘,借助具有广泛共识的IP(知识产权),能够具有更广泛的知名度和认可度。特色小镇要去做有情感的IP,有故事的IP,有深度的IP,以此将自己的文化、情感和对生活的理念有效传递出去,赢得粉丝和人气。针对当下一些小镇的做法,我们提醒: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不是IP而是农产品。比如荷花小镇龙虾小镇,对于这种类型的小镇来说,荷花不是IP龙虾也不是IP,只有结合地域性文化对荷花龙虾进行深度挖掘与衍生,才可能形成富有小镇鲜明特色的IP,才能有助于形成小镇的特色旅游。
对于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小镇,我们建议采用业内“金缮”和“织补”的理念进行修复。所谓“金缮”,就像传统的瓷器修补一样,将那些破裂残缺的文化遗址、文化碎片修整成一个新的整体,尤其是老建筑、老街区等,从而具有新的文化功能。所谓“织补”,就是将过去的、现在的、新的、旧的文化有效衔接达成平衡,延续过去,立足现在,织补未来。这其中,文化不变,民俗当先,修旧如旧,新旧共生。不能像之前一些古镇开发,或一味仿古,或一味翻新,或异想天开。保留并改造历史建筑让其有机生长,是对记忆的尊重,对历史的传承。跨空间、跨时间的情感链接是最具人性与个性的“特色”,没有任何两个小镇的历史和文化完全相同。在这样的小镇里,自然与现代共存,小镇不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件作品,它充分体现独特的设计文化:根植传统文化,活用现代设计,将本色彰显到最大程度,呈现出让人向往的魅力。
冷思考五:特色小镇的规划与设计要去标准化、去程式化、去地产化,小镇的规划设计不能全部任由地产商和设计院主导,应该也必须有文化学者、民俗专家和艺术家的介入和参与。
现在部分地产商和设计院,多以地产化的运作思维,设计规划出一批博得当地政府眼球的项目方案。这些落地的项目初看起来确实是有文化、有内涵、接地气,且具地标性,若放眼全国和世界就会发现,其中大抵多是复制性、程式化的,而这正是国内千城一面现象的根源,这类项目也正是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始作俑者。
特色小镇要防止千镇一面,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做到去标准化、去程式化、去地产化,防止照搬照抄,防止形象工程,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别具匠心。在这过程中,我们建议邀请文化学者、民俗专家和艺术家介入,让他们能够参与到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出谋划策,让小镇能够一镇一面,一镇一景,真正拥有独特的地域风貌、文化底蕴、个性特色、设计美感和审美内涵。
冷思考六:特色小镇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从根子上说,它不能是一个商业项目而应该是一个生活社区,其核心并不是“镇”,而是“人”,它的文化核心是构建和谐的社区邻里关系,营造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关系。
特色小镇是产业的,也是文化的,也是生态的,说到底是生活的,它不该是一个商业气息浓郁的旅游区,也不该是一个冷冰冰的特色产业区,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和谐融洽,人情温暖的生活社区。在产业和旅游功能之外,特色小镇一个突出功能应该是社区。在这个社区里,人们以一种安心稳定的生活方式生存,过着生态美、功能全、生活慢、人情暖、体验足的诗意生活。社区有旅游,但少了旅游区的喧嚣和混乱;社区有产业,但比产业园区生活的气息更为浓郁。重视社区文化的构建,重视人情的构建与人性的构建,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构建,重视社区功能的营造:造境、造心、造人、造失去的邻里关系,社区因此有了人的温度,存在的温度和生活的温度。我们希望,全新的“特色小镇”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生活空间,新的社会理念与社会实践,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变异为一个有待日后彻底修正的,毫无生活气息的,冷冰冰的产业体和商业体。
编辑:liqing
相关阅读
海南首个园林式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开园
三亚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坐落在三亚市荔枝沟路殡葬服务中心内、烈士纪念园旁,于2022年3月开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亚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详细】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