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生态园十年:海绵城市为术,区域整合为道

2018-01-29 11:24:54         来源:橙猫说乡村     浏览次数:

  东莞生态园的实践是中规院在东莞松山湖新城“跨界”统筹、协同规划和设计方法的升级版,“海绵城市”的“系统可量化”式设计为已具备良好基础的东莞生态园打开了一扇更加开阔的生态之窗。

  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东莞生态园的转型之路,从更为完整、广阔的视角,一窥东莞生态园的“生态逆袭”与转型蜕变。

  东莞生态园的10年巨变

  以镇街为发展单元的城市化为东莞带来巨变的同时,也带来了镇与镇之间产业发展、城镇生活以及环境秩序的混沌,若不及时地直面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改善行动,东莞未来的城市现代化进程将受到无法回避的拖累。2006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东莞生态园以解决东莞工业化和城镇化伴生的产业、社会转型等一系列问题。

  东莞生态园地处东莞东部六镇所围合的边缘地带,是镇街快速城市化而引发环境污染的“几不管”地区。该地区垃圾堆积、污水汇聚、涝灾频现,被污染的水体占据园区面积的55%。那时河里的水黑得可以写毛笔字,在污水中茂盛成长的空心菜田让人触目惊心。在过去8年中,东莞生态园选择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区转型发展的路径,关注水环境和水资源问题,展开了系统治水和绿色转型的工作。园区清理了垃圾175万立方米;水质已从原来的劣Ⅴ类提高到Ⅳ类;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垂直流湿地处理系统;在六镇间重塑了一个超过150平方公里城镇雨污水综合循环利用的绿色水系统;建成了容纳15000名学员的职教城。

  东莞生态园区位

东莞生态园:海绵城市为术,区域整合为道

东莞生态园:海绵城市为术,区域整合为道

东莞生态园:海绵城市为术,区域整合为道

  2006年东莞生态园园区原貌

  如今,东莞生态园水体清澈,湖岛相依,湿地旖旎,这曾经藏污纳垢的发展消极地带,已经成为环境友好的新型产业发展园区和市民喜爱的休闲出行目的地,是继松山湖新城之后,东莞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又一个样本。

东莞生态园:海绵城市为术,区域整合为道

  建成的垂直流人工湿地

东莞生态园:海绵城市为术,区域整合为道

  治理后的生态岛群

  图片来源: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

  10年来,在中规院深圳分院的规划设计技术支持和伴随实施全过程的咨询服务下,东莞生态园管委会(2015年与松山湖管委会合并为“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以务实的态度,持续地实施规划,践行了一条“区域整合—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低碳发展”的转型之路。作为国内建设生态城区的先行者之一,东莞生态园虽没有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湾生态城的名气,但它默默的生态实践卓有成效,已成功地从一个严重水环境污染地区逆转为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区,2013年东莞生态园被评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珠三角第一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东莞生态园:海绵城市为术,区域整合为道

  东莞生态园中心区规划效果图

东莞生态园:海绵城市为术,区域整合为道

  国家绿色三星认证的管委会大楼

  图片来源: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

  协同规划

  践行全过程的低碳生态理念

  没有中外合作,东莞生态园建设是地方政府本土发展观下契合东莞现实需求的新型城镇化实践。它选择了务实的、相对的低碳生态价值观,突出有限生态、有效生态和过程生态三方面特点;强调实施路径和成本可接受、可操作、可持续运营,具有示范及推广意义。东莞生态园的实践证明,持续减碳行动是符合东莞实际的低碳生态路径。

  东莞生态园的规划设计秉持了“协同”和“无边界”的理念,实行多层次、多专业协同的工作方式,多个规划设计项目同时推进、互相校核、及时修正。建设初期规划设计项目多达二十几项,涉及到复杂的跨界技术组织和协同问题,增加了行政和技术管理的难度,但协同规划的工作方式使大量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得以暴露和解决,也正因为如此,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有效生态的理念也得以深入。在规划和设计阶段的协同工作,是最有成效的低碳行动之一。

  区域统筹

  重组六镇空间资源

  鉴于东莞过去以镇街为主体的“诸侯”发展模式已形成了镇区隔离,同质竞争的问题,导致了镇区间社会和经济要素的割裂,我们与管委会达成共识:东莞生态园建设所能引发的社会、土地、环境统筹效益将远远超过园区的直接产出,应高标准定位并建设东莞生态园使之成为区域中心。从空间上发挥对东部六镇的“粘接”效益,推动实现园镇融合共赢发展,避免生态园成为同质竞争的“第七个镇”。统筹和“粘接”主要从水系、道路、功能布局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构建六镇全域的水环境综合整治体系;二是形成东莞东部片区城市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的网络化体系;三是协调重组各种城市功能和用地布局;四是统筹和提升六镇城市公共服务的整体需求和标准,通过产业服务中心、人才培养基地(职教城)、区域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和转型,形成六镇循环联动的产业协作格局。

  “海绵”生态

  营造以水为特色的生态城区

  生态园从水环境污染的问题入手,以建设六镇区域复合水生态环境为目标,采取了治污、理水、修复、生态管制等一系列环境再造手段,实现了“水安全、水景观、水生态和水文化”等多重目标。水环境治理首先是协同周边六镇按四个分区收集和处理污水,控制污染源。第二步是污水的深度处理,规划建设大型垂直流人工处理湿地和人工生境湿地系统,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出水,回用于绿化浇洒及景观用水,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第三步是建设三大湿地公园维持和净化水体,保障园内水质。

东莞生态园:海绵城市为术,区域整合为道

  水系综合整治方案

  对于屡受其害的内涝问题,改造现有排涝系统,对旧排渠清淤拓宽,在原有低洼区域开挖4平方公里的中央水体(同时平衡造地的土方),增强水系的调蓄能力;新建必要的排渠和排站,制定平水期和丰水期的水系运行管理方案,确保水质和水体安全;采用“海绵城市”的工程措施管理雨水,运用一系列低冲击开发措施在美化环境景观的同时减少地表径流。

  为修复生态环境,生态园将所有的水体岸线(总长约130公里)设计为生态自然缓坡岸线,最大可能地提供浅滩湿地生长区;着重选取高吸附和高降解能力的本土湿地植物,提高湿地处理残留污染的能力。

东莞生态园:海绵城市为术,区域整合为道

  缓坡浅滩岸线实施效果

  图片来源: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

  在治理、修复的基础上,规划对园内用地进行生态管制,将一半的土地划为生态保育的非建设区,以消减对生态环境空间的侵蚀;设定三个生态管制分区,以控制城市建设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将生态园中心区列为生态环境修复和运用成熟低碳生态技术的示范区,将鹭岛设为禁止人进入的鸟类湿地保护区。

东莞生态园:海绵城市为术,区域整合为道

  生态空间管制规划图

东莞生态园:海绵城市为术,区域整合为道

  鹭岛已成为鸟类集聚栖息地

  制度保障

  管控低碳生态发展

  为管控、引导园区生态发展,我们和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以可操作为前提,共同制定了园区低碳生态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低碳生态指标体系涵盖8个子系统共47个指标,这些指标着重强调过程管控而非结果监测,突出项目设计和实施建设过程的管控;强调易于操作,将繁杂、难于获取的指标转化为有效且易于操作的指标;倡导将低碳文化的推广和日常行为教育引导并举,设计公众低碳教育的相应指标和安排预算。

  制定招商和选商入园的制度门槛,园区确定了以园区循环与区域循环相结合的模式搭建循环经济发展平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其配套服务业。2015年光启研究院落户生态园印证了生态园产业发展战略谋划的前瞻性。

  结语

  东莞生态园在生态标准的设定和未来发展机会间寻找到了平衡,当年并没有“海绵城市”的时髦口号,但东莞务实的态度和生态园取得的成就,与刚刚热闹起来的“海绵城市”形成了不小的时差:大家刚开始说,东莞已经跑过了大半程。10年来,东莞生态园的水环境完成从“污”到“清”,从“清”到“美”的成功蜕变,实现了“生态逆袭”,树立了东莞城市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的新坐标,我们期待它继续演绎低碳生态城区建设的精彩。

编辑:gu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襄阳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让雨水自然渗透、就地消纳,城市不再出现内涝。记者昨从襄阳市规划局获悉,《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详细】

老城新生:武汉“海绵经验”或全球推广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绿色生长项目组来到武汉,计划将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作为【详细】

观察:国家级海绵城市“延迟交卷”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开评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申报要求,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周期为两年。但3年过去了,本该去年就验收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为什么?【详细】

上海浦东:大力推广海绵城市道路核心技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浦东新区第九届学术年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