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设施管理要多些精细思维
不久前,又一起“护栏卡脖”事件见诸报端:武汉街头一女子不慎摔倒,脖子卡在了公交站旁的护栏里,不幸窒息身亡。之所以说“又”,是因为类似事故已不是首次听闻,近几年在南通、西安、北京等地陆续发生过,受害者有少年、老者,甚至孕妇。夺命“元凶”无一例外,就是那种在我们身边常见的,半米左右高、上部呈“倒U”形的护栏。因为事故的相似性和频繁度,在最初一片“倒霉”“太可惜”的唏嘘中,大众开始对护栏本身是否存在设计缺陷提出质疑,进而引发了全社会就如何更好地进行城市管理的一场大讨论。
西方有句俗语叫“魔鬼藏于细节”,本意是任何细微的疏漏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城市管理亦是如此。无论公共设施的外观如何、形式怎样,设立的初衷都离不开予人安全。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每一处设施都应在安全的基础上发挥功用,至少是能够让人最大程度远离危险,这才是一座文明城市对公共设施应有的管理之道。反观这些“夺命护栏”,因为缺乏统一的制造标准,只要质量合格,就可以投放市场。引进安置的过程中,却鲜有人在设计安全性和城市适用性上多做考量。这种忽视细节的管理方式,无形中放大了城市生活的风险,进而降低了城市生活的安全体验。
虽说“护栏夺命”是小概率事件,但也足以让我们警醒,告诫自己,在城市管理中,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找准城市管理中存在的每一处“蚁穴”,并不吝气力,努力追求细节之完善。诸如,交通引导设施是否完备,公共卫生设施是否齐全,文体运动设施是否丰富,消防通道是否通畅……这不仅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必要条件,更是提升城市宜居程度、增强市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两会”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我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初衷和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止于城市形象的改善,而是要让生活在这里的民众更加热爱这座城市、离不开这座城市。这对于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来说,就要有一颗服务于民、履职尽责的心,在城市公共设施上不盲目跟风建设、只做表面文章,而要注重本地民生需求和城市发展的契合,把更多安全、高质、人性化的公共设施配置到市民身边,发挥最大效用。
编辑:gu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