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林世彤:以设计助力城市衍变

2018-04-13 10:36:56         来源:中华网     浏览次数:

建筑师林世彤:以设计助力城市衍变

  与建筑师林世彤的这一次对话并没有从建筑开始。

  这场对话开始于对当代城市问题的点滴探讨,而他的专业身份也具有更多城市规划者的色彩,并非是我们平常所定义的建筑师。在他的设计中,与其说他是在以项目来表达自我理想,不如说是“如何以设计的力量注入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从城市的角度营造一种属于当代的生活方式。

  城市游戏

  诸如当前风靡的城市建设的网络游戏,玩家们会把一个区域分成居住区、商业区、CBD等若干个功能区,并通过大马路的互相连接来建造城市模型。

  这种游戏模式,酷似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方式,但现实毕竟不等同于游戏。我们平常的习惯是在规划图纸和大尺度模型上俯视着规划城市,但城市生活发生在人平视的视角中,城市的魅力是在人们生活中的切身感受。

建筑师林世彤:以设计助力城市衍变

  简单而生硬的规划方式使城市环境遭到崩坏

  我们坐公交车、在店里吃午餐,种种行为生产着复杂、动态的环境信息。它们的交织就像一个个细胞组成生物,但把细胞的蛋白质、DNA分区放置,永远不会有生命的诞生。

  宽广的道路、绿化带、广场把城市分割成了相互没有关联的一座座孤岛,当下中国城市中就在这些孤岛上建设者一个个美轮美奂的居住小区。

  政府、开发商、建筑师们都曾经或正陶醉于这些“甩西方几条街”的先进住区建设,但不经意间却发现我们的城市失去了她应有的活力与魅力,人们被圈养在一个个有漂亮围墙和大门的封闭小区中。城市没有了街道,只有郊区化了的宽大马路搬运着疲于奔命的人群。

  另外,建筑风格形象的整齐划一,替代了城市自然生长的多样性,更是创造出城市中的郊区风貌。

  新都市主义的“推进 ”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模式的生命力比现代主义建筑要短暂得多,二十来年的实践历史转眼就被西方的城市发展抛弃,但不幸的是在中国正被“发扬光大”并延续至今。

  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新都市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规划理念的反思和修正。加拿大的西部城市温哥华就是在新都市主义理念影响下进行的规划实践。

  林世彤的第一段海外生活经历,也正是从九十年代末期,温哥华初步完成了城市更新再造的时代开始。

  现代主义规划重建的北京与新都市主义打造的温哥华,两个城市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感受,就像他早年生活的老上海的街坊里巷和同时期居住在北大未名湖畔的校园风光,带给他的对比感受一样强烈。

  温哥华所在的加拿大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但它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在北美大陆仅次于纽约的曼哈顿。高密度人口的城市形态之外是清晰的生态红线,城市中心高强度开发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生态底板。高强度开发的生态城市充满了活力,没有让这个城市因为人口出现冷清的模样。

  温哥华鸟瞰

  同样,中国香港作为人口高聚集型城市采取了类似的规划理念。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在高强度的城市开发之下形成了紧密建成区与疏散空间共存的多心城市形态,整个城市的四分之三没有经过开发,得到了完整而原始的自然环境。至今香港保留了华南地区最完整的生物多样性。

建筑师林世彤:以设计助力城市衍变

  香港鸟瞰

  “社区”城市

  城市的规划会落实到每一个建筑上。林世彤眼中的温哥华是一座生活体验很舒适的城市,一座没有明星建筑的城市。她更注重打造到位的城市细节。而国内早期对城市的追求体现在建筑本身,地块本身,却缺少城市空间的设计。

  通俗地讲,无论开发、设计、审批环节,只关注“红线内”,却少有关注“红线外”的城市空间,造成许多国内城市不缺明星建筑,却少见魅力城市空间。单纯关注于单独地块,没有关注地块与地块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城市板块的破碎、城市空间的割离。

编辑:gu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全球顶尖建筑师如何为了拍照而设计

  Instagram的文化正在改变世界各地的建筑景观,各地的建筑行业会因此降低自身的品质以满足人们对拍照效果的追求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