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兵:江南理水的生态智慧
3月24日上午,第八届园冶高峰论坛暨亚洲园林大会分论坛“水生态水景观与海绵城市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新疆大厦举行,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赵兵在会上作了题为《江南理水的生态智慧》的演讲。他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水网的分析,阐述了江南古代富有特色的理水手法——疏和引,防和排,蓄与净,还通过对比苏南这几年园林绿化建设的成果,提出生态智慧是认知与实践的统一。以下为赵兵演讲内容实录: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赵兵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和大家交流江南理水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大型的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来自于国家的的大背景,自从2013年《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的工作通知》发布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其副标题是“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因地制宜地改善水体径流方式,促进自然水循环,减少城市内涝,解决水污染的问题。“海绵城市”作为一个新兴话题,人们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海绵城市就是把城市的绿地全部下凹20公分以解决内涝。
从低影响开发(LID)出发点来看,是不是这样就能解决中国所有地方,尤其是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内涝?LID核心内涵是什么呢?原则来讲就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进行控制,使开发区域在开发以后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的一种暴雨管理方法。
图1 LID的核心内涵
第二就是要求开发后和开发前比较接近。设想一下,在春秋战国时期,长三角地区在还没有完全开发时,有没有洪涝灾害?既然我们认为城市化是导致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那么按理说,让它往泥土里下渗应该是一个解决方案。长三角地区没有开发的时候是怎样的?通过研究历史地理图卷可以发现,其实在1200年前,现在的上海东部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公元前6000年,太湖地区也是一片海域。在6000年左右的时候,由于长江带来的泥沙和海潮反冲的作用,陆地得以形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太湖地区降雨量的增加以及土壤特征,平原河流泛滥成灾。该地区地广人稀,人迹罕至。通过下面的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元前1200年上海区域的海岸线。
图2 上海区域海岸线示意图
通过进一步分析历史地理和地貌的形成,我们可以发现江南地区地质构造的主要土壤是黄土壤,土壤耐压力比较差,地下水位非常高,大量的雨洪无法下渗,当海潮倒冲时,雨洪无法快速地流走。这与长江上游不一样,长江上游主要是洪,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而江南地区是涝,这是可以通过LID理念来解释的。具体技术未必能解决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内涝,尤其是简单地将它理解为一个下沉式的绿地,以为下凹20公分就能解决城市内涝的结论是得不到认可的。长三角地区很多地方的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人们认为这是城市绿地毁灭的趋势。所以,人们需要思考如何将曾为荒蛮地的江南水乡变为“鱼米之乡”。
纵观历史,在三国时期,孙权兴修水利,使得江南地区大力发展。经过南北朝的战乱,大量人口从中原迁移到南部,使得人口得到增长,水面得到一定的进步。经过隋唐北宋的快速发展,到了宋末,江南水系水网基本形成,到了明清则需要整修。通过整修进一步地实现了水城共融的繁荣景象。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由于气候原因,雨水多而集中;水位比较高,雨水很难下渗到地下,通常情况下,人们挖一米就能够形成工业水网。所以,古人采取的方法不是下渗,而是梳理水网,充分尊重水系的自然环境,从而有效的利用河网体系。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可能他们通过类似的一些水利工程而实现交通生活和生产的共同基础就是河道水系。河网是最低洼,用于排水,用于取水,是当时的快速通道。低洼主要是水稻田,所以江南的生产主要是水稻和藕。我们通过雨水实现各方面的改革和较量,所以交通是街巷在上,河道在下。这便于实现水路交替,衔接运河,所以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个船码头。小时候特别爱听儿歌,只是不理解为什么“摇”,后来才知道这是因为江南地区都是坐船出门。看来当时水陆交通是江南地区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元素。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东西,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或者非常热门的古镇旅游景点。
图3 江南地区交通格局
(江南)人们的居住是水陆相邻,如果说河流是快速通道的话,街坊其实是步行道,是家家户户串门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隔河打招呼来进行交流和社交活动。生产主要是以渔业和水稻业为主,目前还有很多水塘在西山和广大的农田里,它们既是生活需水的所在地,同时也是家禽或水产养殖的地方,甚至是生活用水排放的地方。这种三合一的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农业生态体系。以苏州为例,在春秋伍子胥建成以后,它逐步形成水路。江南水乡是通过具有生态智慧的理水手法,从荒蛮地变为“鱼米之乡”的。由愚水变为智水,为人们所用,让人们安居乐业。
图4 江南地区居住格局
图5 苏州双棋盘格局的形成
我们计划通过解读理水的生态智慧,为今后的生态带来帮助,特别是帮助解决目前长三角地区城市内涝的问题。那么水是什么东西呢?纵观历史文献,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佛家,对水的评价都是很高的,比如“上善若水”、“智者乐水”、“善心如水”。水就是智慧,是滋润万物的资源。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水的智慧,才能够有生态智慧去进行实践。所以,理水从园林中对水的疏导和利用,发展到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应对自然环境所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规划设计,首先需要一个规划设计的环节,然后因地制宜改善水流径流方式,尤其是大大小小的水沟、水网水泵等。
图6 理水的概念
通过对理水手法进行总结,个人认为可以通过几个环节来解读它:疏和引,防和排。接下来将通过古人的案例来说明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讲到疏,不能不讲都江堰。闽江带来的水量,通过都江堰鱼嘴将河水分为两部分,内江保护了灌溉,而外江使得多余的水快速冲走,并且带来了泥沙。这不仅仅保证了饮水,也对泥沙进行了疏浚。上层水源,下列分脉,整体贯通。水引进来流到城市内部以后,又因水利导、引水进城,临水而居,依水为生。在水之间安家立户,形成了江南水乡如画的风景。
图7 疏和引
防与排是热点和亮点。怎样能够防止洪涝危害人类,同时又排掉多余的水呢?安徽寿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这么多年还保存完好,这是为什么呢?在1991年和2003年,江淮流域安徽大地都发生巨大的水灾,1991年有18个省区受到了水灾。2003年的照片,它的城门都已经被淹掉了。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能依然不倒?难道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吗?
图8 防与排
图9 2003年安徽寿县的洪涝场景
当时城外已经是水漫金山,城内人却安居乐业,在水塘里面洗衣服。他们为什么能躲避洪水呢?其中有三个巧妙的设计,第一个就是城墙的石岸,城墙的基础是非常强大的挑石,高三米,宽八米的堤岸,这个堤岸就是洪水的坚强防线,顶住了洪水直接冲击。第二个就是城门的设计,除了主城门之外还有一个瓮城,起到了军事作用,也起到了防洪排涝的第一道作用。
图10 寿县城墙的石岸
第二,瓮城门与城门不是正对的,而是斜对着的,洪水让瓮城门巨大的水流冲击力直击石岸墙,正对着第一个冲开,加速度会把第二道门也冲开,所以不是正对。首先在城市边缘有湿地非常重要,南京地区长江流域有大量的城墙和江堤,但是之前有一个规划,开发江北的时候有设计师把类似的湿地全部填掉,作为公园。这不免让人担忧,唯一一个泄洪的地方都被硬地化以后,水只能往家里跑。
图11 寿县城门的设计
古人首先要有一个蓄水的地方,然后他们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月坝。月坝是一个调控装置,当城内的水高、城外的水低的时候,这个排水阀是打开的,这样水就能顺畅的流到城外护城河。当城外出现洪水的时候,外部大量的水涌来,把这个阀门关起来,洪水在月坝里面形成一个汇水的区域。这个装饰很简单,但是巧妙地实现了防和排的半自动化。
图12 月坝
接下来要说的是“蓄和净”,蓄,水井,四水归堂。净是最“无为”的,自古就有深柳疏声的说法,即起到了自然净化的作用,同时创造了很多画意,所以古代的画特别有意境。总结经验之后,在现代生态文明时代,如何建设江南的海绵城市呢?从大的提示来说,以保护修复为主,维护水生态,综合为主整理水环境,以涵养水土为主抚养水循环,以崇尚自然为主选择水技术,以水域开发带动水经济,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图13 蓄与净
在以前,人们常常在路与河之间建很多房子,但是新开发的时代已经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路和水之间往往出现一些冰河绿带,这是比较常见的。基于传统的理念,个人认为首先要把周边被现代城市建设,道路建设所割断的水系进行一个梳理,将其打通,增加蓄水面积,然后组织排水,在道路上的低洼地设置一些引水口,巧妙地借道绿地,实现对雨水有组织的管控,让它进入冰河的生态湿地当中,或者是生态草垢当中,最后进入到河网当中。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梳理水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梳理水网要恢复自然地貌和植物,增加水域面积,从而保护水岸的空间,这是生态环境的一个基础,也就是说人们不仅要保护水,而且要保护水所依赖的声境,这样才能够恢复生物多样性,恢复河网的连通性,最后构建一个蓝绿交融的网络体系。
图14 梳理水网
很久之前,还没有海绵城市,人们以朴素的理念始建昆山,在昆山绿地景规划的时候,对西南片区,按城市规划的手法,方格网的路网,河道没变窄,但是两边各15米绿化带平平的,有点像古人的绿网。但是人们发现其实河边湾湾水网里有很多的生态,很多的植物动物。所以我们希望发挥绿地系统这个制衡系统,形成一个比较大尺度的双起板的城市格局,让绿地在道路一边,把整个弯弯河流保护起来,或者有行道树,或者是河田。局部的地方也实现了水系梳理工作,对水景观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经过建设以后,其实路边都不需要做什么绿化,周边的那些小水湾、以及植物都是非常好的园林景观。
此外,我们将黑白光影和粉墙黛瓦组织到苏州园林的道路景观长廊中,从而实现了比较理想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在组织排水阶段,我们对周边的绿地进行了分析,在道路比较高,河最低洼处,通过路上引水,让其顺着自然流向,流入河岸边的生态自流沟里面。最后进行溢流作用。如果说路和地形有些变化,也可以按照地形处理手法,高的地方继续成为景观的一些重要的节点,从而进行借道。最后,对周边的水网进行疏浚,因为这个动力没有长江上游这么大冲击力,没有办法直接进行疏浚,所以预先把这些水网都处理好。
图15 花桥案例
在这个基础上,昆山在城镇化过程中还保留了完整的水生态系统,所以在前几年大型暴雨季节,同样是全国百强县区,江阴发生了严重的内涝灾害,但是昆山却没有,而且还成为城市道路周边多种多样的生景观和微小湿地。除了昆山,我们在江苏发展湿地,报生态区示范项目的时候,被告知已经没有土地了,不像张家港可以建大型湿地。我建议他们采用小微湿地,即把路边的水网串起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张家港的小微湿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县级市中。有些地方与传统园林结合,成为了园林景观,所以这些生态泡泡与其他的不一样,它们具有中国的传统底蕴以及文化功能,也符合审美需求。有些湿地建设得很好,但是酸雨还是比较严重,所以雨水初期污染度比较高,光这个面源污染就会严重地污染河流,所以这些湿地可以很好地净化雨水,使得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城市和自然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下列图片很好地体现了苏南这几年园林绿化建设的成果。生活和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美好的结合。
图16 苏南园林绿化成果
图17 苏南园林绿化成果
总的来说,“生态智慧”有两层含义,其一,可以理解为“生态的智慧”,此时的“生态”是名词,用造物主代替的话,就是造物主的智慧,大自然的智慧,包括水智慧,人们去认知它,去学习它,这是生态认知阶段。第二个理解层面是形容词“生态的”智慧,这个“生态”是对智慧的定语,在于顺天的智慧,按照自然规律实践,按照绿地条件去创造,去改善人们的生活。因此生态智慧是认知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在这两个阶段中,尤其要重视第一个阶段,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一块土地,了解上帝是如何创造人类的。我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图18 生态智慧的双面观
编辑:liqing
相关阅读
关于召开第一届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的公告
第一届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可持续的景观与城市:生态智慧在景观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2014年10月17-18日(周五、周六)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举办。【详细】
赵兵:基于LID理论的贵溪休闲绿地景观设计(二)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本期介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赵兵副院长设计的贵溪市市民休闲绿地景观,设计通过整合利用现有景观资源,合理考虑游人的休憩行为、公园标志物和城市形象的关系,将其打造成城市休闲娱乐的重要节点。【详细】
赵兵:基于LID理论的贵溪休闲绿地景观设计(一)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本期介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赵兵副院长设计的贵溪市市民休闲绿地景观,设计通过整合利用现有景观资源,合理考虑游人的休憩行为、公园标志物和城市形象的关系,将其打造成城市休闲娱乐的重要节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