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三大问题及应对之策

2018-04-28 17:46:23    作者:周文实     来源:中国文化报     浏览次数:

  自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来,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苗头和认识偏差,这需要我们及时理清和调整。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三大问题:以招商引资当由头、房地产引领、模式雷同。针对这些问题,国内特色小镇可采取政企协作、基础设施支撑小镇城市化、坚持建设山水型特色小镇等对策,积极转变模式,促进本地特色小镇发展。

  认清偏差 正视问题

  以招商引资当由头。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许多政府对特色小镇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将特色小镇作为招商引资的“风口”,把特色小镇建设当成投资拉动的手段,为实现投资政绩,实行行政主导特色小镇建设,大包大揽。一些地方政府更是为追求短期利益和表面形象变化,新瓶装旧酒,把一些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硬说成特色小镇。

  为急于出成果、出政绩,一些经济基础较弱的地级市不顾实际情况,甚至提出要打造数十个特色小镇,这完全忽略了特色小镇的运营周期、投资规模等客观现实,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一些地方政府把建立特色小镇作为硬性规定逐级下派,要求下级政府必须完成某些数量的指标。这种做法既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也不符合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不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引领。笔者观察发现,特色小镇有走向房地产化的趋势。近几年房产市场的毛利率和净利率都在降低,房地产企业转型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很多房地产企业,如碧桂园、华夏幸福、华侨城、绿城等一线地产企业都提出“小镇计划”。这些房地产企业有着雄厚的资金,对助力特色小镇建设本是益处多多。但是,希望借助建设“特色小镇”向政府拿地和拿政府贴息贷款,趁着特色小镇的风口再发一把财的房企,其实并不在少数。这些房企大多并没有打算进行系统性的投资、运营,对小镇产业的设计也是针对领导的喜好进行选择,仅为确保方案顺利通过,无视当地资源、环境、人文实际。

  模式雷同。盲目跟风,创新不足,模仿照搬照抄,模式雷同已经成为许多特色小镇最为人诟病的问题。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赖以存在的基础,只有产业才能确保就业,促进经济转型,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使特色小镇成为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一些地方未能深入挖掘本地特色产业,对区域资源禀赋、文化内涵等模糊不清,所以出现了盲目照搬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简单模仿、生搬硬套缺乏创意。不顾本地经济发展阶段、人才结构,忽视特色小镇运作的基本规律,造成目标产业与小镇功能脱离实际,小镇风貌千篇一律,更无人文气韵,无法实现小镇开发建设与文创产业的结合,当地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另外也存在建设项目民资滞后、后续不足的现象,将小镇运营和发展寄希望于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用地倾斜等优惠政策,都是饮鸩止渴的错误举措。

  找出对策 良性发展

  政企协作。政府和企业要建立长期良性互动机制。特色小镇建设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程,政府与企业要加强深度合作、争取实现互利共赢。地方政府应该深入研究建设内容、主题、形式和路径,并给予引导,不应该仅从政绩考量,或将其作为争取国家拨款的手段。特色小镇建设要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在发挥企业自主性的同时也要重视政府的作用和引导,在按照市场规则运营的同时关照政府的公益性事业要求,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不能互相拆台,相互倾轧。

  基础设施支撑小镇城市化。一方面,利用特色小镇建设机遇,提高小镇基础设施水平。

  首先,特色小镇建设的资金投入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小镇的交通、管道设施、景观风貌等,我们要充分利用特色小镇建设的有利机遇,将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在硬件设施上,缩小与大城市之间的差距。这方面已经有先例,比如绿城集团的浙江杭州春风长乐小镇、浙江乌镇雅园小镇,万科公司的浙江良渚文化小镇等都运营得法、广受好评,当地的基础设施已与周边的大城市水平相当。地产企业资金雄厚、资源丰富,自主转向特色小镇建设,合规操作对特色小镇推进十分有益,不宜将房地产企业“妖魔化”。

  其次,对部分企业的“房地产化”风险要保持警惕。很多房地产企业在发展特色小镇时,提升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水平,积极意义凸显。但是住宅用地所占比例必须严格控制,科学研究小镇常住人口规模、吸引外来人才数量、游客承载量,据此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把重点放在特色产业的布局上,重点考察小镇产业的资源禀赋基础、产业集聚程度、周边市场需求及规模及公共设施服务的承载能力。

  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特色小镇有序共享发展。

  首先,以国土资源规划、城市发展规划为基本原则,政府部门要坚守原则,不可超越红线。另外,根据本地实际区域特征进行规划,合理划分小镇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布局,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空间载体。

  其次,在确立有效约束机制的前提下,放松对特色小镇的限制,适当扩大特色小镇管理权限,给投资运营主体以更多按照市场规律建设、运营小镇的空间。国外特色小镇都有很大的自主权,所以特色小镇建业也要逐步放权。创新调整政策激励机制,及时奖励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对于尚处概念阶段、未落地的特色小镇要谨慎,不能盲目支持,尤其不能提前给予资金奖励。

  坚持建设山水型特色小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特色小镇建设的定位中就特别强调宜居和人文,所以特色小镇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营造生态化、人性化特色景观,给小镇赋予山水型特征。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能因势利导,尊重自然,尽量保有原来的自然环境,小镇在参天白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宛如一片世外桃源,植物、雕塑、土地、水源等相关元素和建筑之间形成了共生关系,实现各类不同景观与小镇的平衡与和谐,达到城镇与山水、田园有机相融,真正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编辑:gu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别让特色小镇伤了群众

  近日,笔者下乡到一个正在建设的特色小镇调研,听到几名农民对此颇有微词。一位群众指着刚拆掉的房屋气愤地说:【详细】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出炉

  记者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获悉,由该研究委员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详细】

无品质支撑的特色小镇还能“火”几年?

  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在我国如火如荼、遍地开花。但中投顾问发布的《2019-2023年中国特色小镇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入库特色小镇项目共计11260个,投资额13.5万亿元,落地率为 31.6%。【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