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长江生态修复摆在重要位置
继2016年1月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后,习近平总书记4月24日至25日在湖北宜昌市和荆州市、湖南岳阳市以及三峡坝区等地考察时再度强调,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确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体发展导向,把长江生态修复摆在重要位置,是对世界流域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必由之路,也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创新性实践。
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对世界流域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相关实证研究显示,长期来看区域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即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环境质量会呈现逐步由坏变好的变化趋势。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由坏向好的转变不会自动发生,既需要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也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惨痛、高昂的代价。在流域经济发展实践中,不少国家或地区走过弯路。如莱茵河自古以来就是欧洲内陆的黄金水道,也是流域内几个国家重要的饮用水源。但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流域内过度开发、城市建设、工业发展,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当流域各国重视这些问题并加以治理时,付出了巨大且惨痛的代价。1986年11月发生的瑞士巴塞尔桑多斯化工厂失火事件,导致投资300多亿马克的莱茵河治理工程前功尽弃。
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这一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必由之路。作为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内河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也是“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全国总体生态功能格局安全稳定的生态主轴。当前,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等。长江经济带地位如此重要,又处于特殊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必须慎之又慎、经得起历史检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具体体现。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学界亦主动建言献策。近日,由湖南省社科院绿色发展研究团队撰写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报告(2017)》向社会发布,首次从流域、区域、省(市)域三个层面对长江经济带发展进行了评价分析,包含绿色城市、绿色产业、绿色消费三大重点领域。
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创新性实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长江经济带战略区别于其他区域发展战略最重要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如《长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生态功能分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强化长江全流域生态修复,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提高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综合承载力,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倒逼长江流域各省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探索走出一条绿色低碳、更高质量的区域发展新路,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编辑: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