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念东:武昌鱼的回家之路——湖北鄂州樊口公园概念规划策略

2018-05-09 16:09:12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3月24日上午,第八届园冶高峰论坛暨亚洲园林大会分论坛“水生态景观与海绵城市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新疆大厦召开。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杨念东在会上发表题为《武昌鱼的回家之路——湖北省鄂州市樊口公园概念规划策略》的演讲。他通过讲述具体项目案例,阐述了生态环境先行的规划设计理念。以下为杨念东演讲内容实录:

杨念东:武昌鱼的回家之路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杨念东

  今天我主要讲讲(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怎样让鱼生存得更好。武昌鱼是一种什么样的鱼?在湖北、南方的人都熟悉,武昌鱼其实是一种鳊鱼,有十三根半的鱼刺,它是我们湖北一个地方的特产,产于梁子湖与长江连接的区域,它比较适宜在这个区域的生长。在这一项目设计前期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和水生物专家、鱼类专家探讨和交流比较多。毛泽东主席曾在诗词中提到武昌鱼,武昌鱼得名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三国时期吴国要迁都,要迁到武昌,大臣为了劝阻迁都,就编出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但说的并不是现在的武昌鱼。

杨念东:武昌鱼的回家之路

武昌鱼

  武昌鱼繁衍时有回游现象,数量数以万计,规模非常大,打个比方,堪比中国春运迁徙的规模。武昌鱼的习性,5到6月份成群结队地按照水的流速进行繁殖,一般需要有茂密的水草。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主要是因为这次研究的重点可能在生态修复方面,服务对象从以往更多地放在人的需求,重心要转到武昌鱼的需求上来。

  项目区域范围大致是在梁子湖,有一半在现在的武汉范围内,一半是鄂州。这个区域叫樊口。城区发展延伸到这个区域,将它包围了。老城区旁边有两个风景区,周边有一些地段的产业发展对这个地方的破坏还是很严重的,整个区域的历史发展在这里面形成了几条不同闸口,这里看得见古时候的长江,主要是一条通道连接长江和梁子湖。1970年建了樊口大闸,形成了目前看到的规模。现状发展以后,水利设施的建设标准和等级非常低,给这个地方带来大量的问题,现在这种老城区临水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包括旁边有非法码头、违章建筑,对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周边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水对水质的影响非常恶劣。城市的发展,老旧水利设施阻断了鱼的回流,很多鱼不能回流,就跳跃,很多周边的居民就哄抢,对鱼的生存发展以及繁衍带来巨大的挑战。

杨念东:武昌鱼的回家之路

项目范围

杨念东:武昌鱼的回家之路

场地现状

  武昌鱼回家遇到的阻碍,一个是游道通道受阻,还有一个是河道生态破坏。我们追忆过去市民眼中的樊口区域,曾经一二十年前存在的现象,很多时候修闸以后,当地的洪水挡住了,现在也会有一些内涝的问题,长江洪水挡住了,小时候家门口都能看见很多鱼,现在看不见了。对于专家来说,对这个区域研究来讲,我们很多大坝包括原来建设的小型坝,阻碍非常大,江湖等自然规律改变了,这个总会受影响。大家最熟知的是功能性的消亡,现在江豚的数量也在减少,还有很多其他的物种,其中武昌鱼也是长江流域一个比较有历史有文化的物种。从我们的定位来说,也是有机会借助长江大保护的契机进行格局规划,按照城市双修的要求修复生态,因此突出这个特点,提出生态的目标。

杨念东:武昌鱼的回家之路

项目生态目标

  从策略来说,主要是解决一些基本要素的修复。首先是通道问题,目前通过三种策略,一个是改造大闸,专门为鱼设闸口,第二是采用灌浆的方式,人为地管控,定时地开放闸口,让鱼能够深入,设立独特的鱼道,针对生态环境对流速要求,甚至于水温要求这样一些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做法。比如说原有的一些区域正在细化当中,设置一些自然的河道,通过鱼的流速要求合理设置宽度,按流量和流速计算。对原有的通道闸口分析以后,对三处设置仿自然的流道,在原有的闸口区设置灌浆纳苗方式,为鱼提供满足它生活需求的通道。在有些高差较小的区,就恢复鱼道,与溪流自然结合,合理地配制植物群落。

杨念东:武昌鱼的回家之路

鱼类生态环境营造

  对于高差较大的区域,也有鱼可以跳跃、翻腾。针对这样一些情况,我们对原有鱼类的栖息地复建,对塘垸进行改造。按鱼的生存繁衍的需求,保证底部的瘀泥的要求,以及沉水植物的要求,来满足鱼在这里面能够繁衍、能够为它们提供一些所喜欢的食物这样一种要求,打造这样一个环境。植物的设计,是非常头疼的问题,需要跟鱼类专家进行探讨,我们相当于更加天然养殖的。水质的净化,技术上来说是成熟的、可以攻克的,但是水温的控制还在进一步地细化研究。同时在中间一些区域里面,我们重点设计从景观效果来说,形成主题园区,对武昌鱼的文化进行有效的展示,形成标志的景观,这是在下一步的二次深化再来完善。这是目前的一个策略。另外通过前面主要是对鱼类的生存环境的营造,做一个重点研究和策略的大思路。同时我们结合这个特点,进行营造的考虑,我们分了“4+2”的区域,历史文化的主题园区,樊口的园区,还有武昌鱼主题园,呈现相应的面貌,让人感受一些生态。比如说滨江生态风貌带,通过对污水进行过滤收集,采用海绵理念进行合理利用,形成一个循环生态的区域,同时沿长江流域将自然风貌融入进来,营造一种独有的风貌。

杨念东:武昌鱼的回家之路

观鱼溪

  另外,门户区沿长江到城市,形成一条生态的水轴,包括视线方面,跟原来的雷山风景区形成规模,包括地面上很多景观达到城市的文化,这个区域诗歌非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比较多,文人来得比较多,所以文化非常深厚。另外沿这个城市的滨江区,打造一个休闲、娱乐村庄,文旅方面做一个东吴水军文化的改造。另外刚才说了湿地区域,其实地面上重点考虑水上植物的效果,“水上森林”形成骨干的效果。补充不同品种的杉树,地表以上,水面以上人可以看得见的,对水的净化起到相当的作用,同时满足娱乐需求。其他植物配置的意向,当地还有很多村落拆除搬走,把废旧的材料旧物利用,形成场地的记忆,形成新的效果。同时恢复原生态,栈道上有可能市民可以进去,另外水利文化建设也是有历史的,光绪帝下了七道圣旨,跟水利工程相关,现有的建设已经有一些文化的资源在里面,但是因为建设比较早,现在需要整体进行提升。建设的这个地方有很多的文化,包括治水也有历史,比较有名。这样打造一个三联文化相关的广场,包括历史闸口,一些老的厂房,改造成历史的主题的展示,还有旧物的利用,包括旁边还有打造淡水鱼保护的中心,对原有粮仓库房建筑部分拆除、部分改造来形成旧房利用,打造一定的功能建筑。根据鱼的回流,有的溪流达到形成观鱼溪,可以近距离地观察鱼怎么回流,另外整个大的区域有一个完备的交通系统,还有其他的交通辅助,在我们大区域城市交通系统相关联,形成完备的观赏线路。

杨念东:武昌鱼的回家之路

樊口水利文化园

杨念东:武昌鱼的回家之路

园区交通系统

  这个地方曾经“因水而患”形成一个城市的伤疤,我们希望打造过后,让它“因水而兴”成为新的城市名片。我们目标是希望实现鱼类生态环境先行的概念规划策略,成为实现长江大保护和生态文明的案例。

  通过以上作品案例,我们有一些深刻的感受。很多大的项目,不是单一的工作,一个好的项目或者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很多需要水利、交通、文化相配合,共同工作。我们这两年慢慢通过实践形成生态区域理念,从生态的角度、从景观的角度等综合看待人的需求。我们这个行业内,在生态方面我们走得比较靠前,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谢谢大家!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