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联结——面向生态文明的风景园林教育实践
3月23日,第八届园冶高峰论坛暨亚洲园林大会分论坛“亚洲园林教育论坛”在北京新疆大厦召开。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周晨在论坛发表题为《联结——面向生态文明的风景园林教育实践》的演讲。她通过学校的具体教学,探讨了面向生态文明的课程与课程的联结、学校与社会的联结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以下为周晨演讲内容实录: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周晨
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来向各位老师学习,并和各位老师交流我们在教学当中的反思和做法。我来自湖南农业大学,这是一个三流学校,我们的师资和生源都远远不及一流学校,但是我们力求在现有的条件上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联结—面向生态文明风景园林教育实践》。大家知道近几年,尤其是去年十九大之后,国家把生态文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人大会议上也提出,要成立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保部。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怎样做好生态文明的教学工作呢?我自己不是教生态学的,而是教规划设计的。但是我常常在想,我们怎样帮助同学们将生态学里边的关键词,比如整体、系统、联系、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我们同学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这些名词对于他们来讲,都是生态学上非常抽象的概念。在实际项目当中,他们往往忽视了这些问题。令我惭愧的是,我是来自农大的老师,但是很多老师都会说你们农大的学生好像植物学学得也不怎么样。为什么?因为我们即使老师在这些方面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学生自己不重视植物学习,也仅仅认了几株植物,到毕业的时候一些常用的植物也不认识。然后他们很羡慕像艺术院校、建筑院校里的同学能够画出非常漂亮的图纸,所以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去练手绘、表现技法。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的想法是,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实际上是一种素养。这种素养里边包括了知识,还包括了态度、行为和心灵与自然的互动。如果我们同学们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把生态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去体会,而没有一种态度,没有行动,没有心灵与自然互动的话,要实现风景园林和生态紧密地结合,在运行过程中是存在一定障碍的。
课程与课程的联结
从2014年开始,我们学校也申报开设风景园林专业。在执行新的教学计划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着手进行教学改革。我们的联结体现在这些方面:首先是课程与课程的联结。以前我们的课程是独立的,规划设计是规划设计,树木学是树木学,花卉学是花卉学,这一系列的课程都是单独存在的。经常有同学来问我,我学的课程是什么用途。所以我们在新的教学计划当中,注重培养同学们把所有学到的知识整合在一个系统中的能力。尤其在实践教学这部分,我们构建“纵向贯通,横向整合”的综合设计课题系列。设计系列的课程学习是漫长的,从大一到大四,从第一周贯穿到期末,每周有四节课,把我们的整合课程放在一个项目里边来完成。
我们主要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大一主要训练设计思维,大二训练空间思维和整体思维,之后是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等思维。比如先是一个组完成整体的调研和规划,每个同学完成一个节点的设计,这样做项目不只是看节点,而是要看整体。例如校园里一条道路,我们进行道路景观规划和节点设计,前面的调研和规划是小组完成,后面的节点设计是个人完成。
大三通过开放社区规划和社区公园的设计,训练学生的社会学思维。我们选择的老旧社区,就是自己学校最老的老教授居民点。开放社区的设计还是学生们组成小组来完成,公园设计是学生单独完成的,这样可以训练他们个人的思维。到了三年级第二个学期,开始流域景观规划和湿地公园设计,到了第七个学期是乡村景观和产业规划,我们加入了产业规划项目,是因为很多的学生做景观只做好看的东西,忽视了乡村最根本的生产功能,而整个乡村的产业和经济是相结合的,这样就能实现经济学思维的训练。我们还会请农业教授参与其中。
这样一来,从大一开始我们的学生通过各种训练,到大四的时候他们考虑问题已经非常全面了。我们从2014年级开始实施这个教育计划,今年2014年第一届毕业生毕业,从社会、生态、和生产的多角度来看待,我整体感觉学生们的素质跟以前很大不一样,
学校与社会的联结
第二个案例是以乡愁为主题的假期活动“认识与感知”。仅仅大学四年的时间,靠上课或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培养同学们自我学习的能力、自我观察的能力,了解社会的能力。同学们从大一到大三充分利用假期,每个假期都有一个专题活动。第一个主题是“家乡的风景”,主要培养同学们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怀。同学们运用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感受家乡的风景。第二个课题是“身边的行为”,这时候学生们学习了环境行为学,这个课题进行时正值春节,让他们去观察周边的人群。同学们的思维很发散,做这种练习非常有意思。第三个课题是“时间的记忆”,同学们需要查阅一些资料了解家乡古村、古建等现状,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观和人文素养。第四个课题是环境的呼唤,培养学生敏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该课题也是以家乡为调查对象,调查家乡的水、垃圾和农业污染等问题。最后一个是综合实习——“城市的风景”,同学们到一些大城市看风景,认识城市园林和城市风景系统,建立行业认知和职业责任感。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关注周边事物的能力。
理论与实践的联结
我今天主要讲的是第三个课题——理论与实践的联结。这个活动是去年暑假在学生自建、自管的实践教育基地娃娃农园开始的。学习实践教育基地为什么叫娃娃农园呢?首先这是我们学校的一块闲置绿地,它原来看上去是平整的,但实际上是放置建筑废物沙石的地方,我们看旁边有小河,绿地周边就是学校最老的,六七十年代老教师的住所。整个居住区是学校中最没有生气的地方,建筑本身很旧,有一些老教师年纪很大了,或者没有住就租给外来人员。我们学校里边既宁静,又没有太多活动的场地,于是我们就看中了这块场地。这个实践教学基地不同于很多别的实践教学基地,我们当时的出发点是建成一个开放的场地,所以我们把中间最宝贵的地方留出来,做了一个完全开放的绿地,然后把旁边所有的地块作为我们的实践基地。
“娃娃农园”建设前
这是建成以后,我们可以发现中间这块草地留下来了,旁边是栽植的花和菜,树植在两边,周边是社区,社区中的小孩在空地戏耍。这是我们老师和学生一起来做的一个小木屋,这是一个废旧的公交车改建的管理房。
“娃娃农园”建成后
我们可以看到小朋友在里边玩耍,这是日常的生活,他们有时候会跟我们联系组织一些栽植活动。我们这个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仅是学生们进行学习设计实地施工的地方,它还是一个集园艺栽培、儿童活动、科普教育、居民休闲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绿地。我们当时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初衷就要为周边的居民服务。现在这块场地成了非常热闹的一块地方,到了周末,甚至周围的居民都会带着小朋友过来。
“娃娃农园”建成后
学生们动手设计并建造了整个园子,学习了理论与实践是如何联系的。整个建园过程我们请了四个技术工人,水泥工和挖土机师傅,其他成员是我们200多个学生。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分批进入园内施工。在建造过程中所有的材料都是废物利用,建园资金平均每平米60元,我们把不用的材料做成挡阻墙,废旧的木材做成菜池,窗帘和坐垫都是学生们自己做的。在后续日常管理过程中,学生在这里进行日常维护,改良土壤,进行水肥管理。
建设过程
他们通过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行这些日常维护,同时在这里进行观察记录和研究。这是学生做的可食花园的设计,学生的花园需要肥料,就自己烧草木灰做生态基肥,为了使草种尽快萌发,他们晚上抱着草种睡觉,为建好可食花园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每个小组都做一个小园子,他们完成以后还在持续进行管理工作。同学们还进行了花境的设计,去年10月份完成作业,现在还在进行持续的管理。
管理过程
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次理论和实践如何联结的尝试,我们通过它联结书本和实践,高校和社会,让我们的学生、学校和社会居民建立联系。我们农业院校如何把农业知识渗透到园林学生心目当中,就要链接农业和园林,同时联结起人和自然。谢谢大家。
编辑: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