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控人居王欣访谈:有生命的景观,一个活的生命体

2018-06-06 10:30:38    作者:邹红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怎样才是好的滨水景观,市场引导下的滨水景观发展该何去何从?华丽的风格倍受追捧,传统的手法也大行其道,滨水景观该如何告别浮夸,回归理性?如何将那些挂在嘴边的“绿色”“生态”付诸行动?

  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长期致力于流域水环境治理和可持续景观设计,我们有幸采访到该院副总工程师、景观所所长王欣女士,她在滨水景观领域卓有建树,可谓美貌与才华集一身的知名设计师,并在2018年IFLA雨洪管理类和栖息地恢复类一举摘得两项大奖,她用十余年的设计及实践经验带给你最好的诠释。

清控人居王欣访谈:做有生命的景观

  嘉宾简介:

  王欣,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风景园林硕士学位。现任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生态景观所所长。长期致力于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景观营造,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影响力。

 

  访谈全文

  CHLA:您有着丰富的流域滨水景观、湿地景观营造经验,请问您如何看待新时代下的滨水景观打造?

  王欣:滨水景观已经从早期的形象设计转变为重生态、重功能、重美学的系统化设计。习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就是上升到流域尺度,让我们宏观地理解和认识这个系统。

  贯穿城市的河道或滨水生态廊道,起到搭建骨架的作用,将山水林田湖草串联在一起,形成城市的生命骨架。

  我们在做滨水景观的系统设计时,也要将景观体系视作一个生命的共同体来打造,做有生命的景观,一个活的生命体。

  CHLA:如何理解您说的“有生命的景观,一个活的生命体”?

  王欣:“一个活的生命体”,顾名思义,就是“活”起来,让人活,让水活,让动植物活,让生态活,让场地活,让经济活。设计出来的产品有自体生长的能力,且符合生态周期和原则。我们不仅仅思考空间构成和美学形象,还要兼顾多个功能提升,建设一个符合生态性、社会性、经济性、可持续性的生命景观系统。

  源头设计应合理选用低养护、低运营的材料,同时考虑到未来的运营成本和循环经济策略,使项目建成后能够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生命状态。

  从生态角度,充分考虑到建成后的水源涵养功能,水质净化效果和水资源利用等问题;恢复生态驳岸,增加水域与陆地之间的交换和呼吸,促进水体交换能力,不同的水深和驳岸形式都会增加动植物的多样性,使得水环境、水生态得到更大的改善。

  从社会角度,充分挖掘项目所在地的文化特征以及当地人文、美学价值,通过户外休闲游憩功能的满足,景观美学价值的实现,增强人们的社会活动频率与沟通交流机会,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

  从经济角度,如何让流域经济“活”起来。简单理解流域水环境改善,景观环境发生变化,自然会带动周边用地价值的综合提升。

  在环境保护和发展用地受限制的情况下,以生态功能和环境容量为约束,可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式,达到带活经济的目的。

  CHLA:是否可以结合具体项目,介绍清控人居的一些实践经验?

  王欣:我们一直致力于流域水环境领域的系统化设计,并在大流域尺度下,引领海绵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和可持续景观等系统化的先进的设计方法。南宁的那考河、遂宁的联盟河、玉溪的玉溪大河、昆明的环滇池湖滨湿地恢复等项目都是以上设计方法的运用实践。

  我有幸参与滇池治理十几年,从宏观规划参与到工程项目落地。滇池治理就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生态、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等方方面面,必须从总体出发提出解决方案。

  2012年昆明市提出了打造环滇池生态圈、文化圈、旅游圈的三圈规划。我们主导的环滇池生态圈、文化圈、旅游圈规划,通过对滇池湖滨带的开放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体系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布局,为昆明建设国际化的高原湖泊型休闲旅游度假地和面向东盟的世界城市旅游目的地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更优的空间品质,更具地方特色、多样性的文化特质,努力实现昆明城市的战略转型。

  我们根据总体布局方案,采用分区规划,逐步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环滇池规划区域划分为五个分区:

  草海:以补充完善城市生态、文化及服务功能为导向模式;

  北岸:以补充城市功能为导向模式;

  东岸:以市场导向模式 + 以补充城市功能为导向模式;

  南岸: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导向模式;

  西岸:以自然资源为导向模式 + 以用地重组为导向模式。

清控人居王欣访谈:做有生命的景观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浏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环滇池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生态多样化、特有山形水势为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最佳条件,也是提升昆明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资源。

  CHLA: 说到滇池,我们了解到您主持设计的环滇池斗南湿地公园和东大河湿地公园设计分别获得了2018年IFLA的雨洪管理类和栖息地恢复类的两项杰出奖。可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两个项目?

  王欣:环滇池规划恢复的湿地有十一个,我们参与了其中三个典型项目,分别是生态保育类、水质净化类和栖息地恢复类。由于三个湿地是基于行政区划来分界的,而实际上其中两个湿地是紧紧相连,水系也都是连通的,所以本次报奖我们将其中王官、斗南两个湿地合并申报了,就是获奖的雨洪管理类的斗南湿地。斗南湿地的区域位置非常好,临近呈贡新区,交通便捷,同时也是观西山睡美人的最佳观赏点。恢复斗南湿地之前,场地基底以花卉大棚为主,少量的鱼塘。退耕还湿、科学拆除防浪堤、恢复湖滨带水生态系统是当时的第一要务。我们通过三种景观化的方式拆除了阻挡水陆连通的防浪堤,重新连接了陆地-湿地-滇池生态系统,同时利用上游污水处理厂的出水作为湿地系统的水源,在合理利用现状条件的同时,利用生态的手法净化水体,匠心独运的设计让该处重获往日美景。

清控人居王欣访谈:做有生命的景观

  开放后的湿地公园,实现了恢复湖滨生态、激发人文活力、塑造滨湖景观的思路,让市民充分享受到滇池治理的喜悦成果。

清控人居王欣访谈:做有生命的景观

  东大河湿地位于滇池南岸,面积210公顷,是环滇池区域生态最敏感的一块场地之一。用地构成中,一半以上是人工养鱼形成的各自独立的坑塘,占据着曾经的自然湿地。互不沟通的深塘,单一类型的驳岸,阻断了水系的沟通,水质变差,水生动植物大量减少,在浅水湿地生存的鸟类也无法立足。另外一半用地,又有1/2以上是行列式种植的中山杉林。树木经过多年的生长,长势良好,吸取着自然的营养,也霸道的占据着湿地的生存环境,中山杉林覆盖度高的区域其生境显示出明显的单一性。如何处理这些植物,建设多样化生境,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项挑战。

清控人居王欣访谈:做有生命的景观

清控人居王欣访谈:做有生命的景观

  我们以详细的现场调研和历史调查为基础,从自然出发,选择性改善并重构物种单一的中山杉林,采用连通鱼塘、改造驳岸等手段进行生态恢复。最终,湿地面积提高至改造前139%,水质提升,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加,一些国家珍稀保护动物又重回这片乐土。此外,东大河湿地适度规划了当地居民和游人活动的空间,对配套设施进行了生态设计,对生态保护进行科普推广。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滇池周边旅游业的提升,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清控人居王欣访谈:做有生命的景观

  CHLA:现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在打造滨水景观,您觉得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中有什么新趋势、新问题?年轻设计师参与滨水景观设计,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的?

  王欣:全国多城市都在打造滨水景观,不同以往的趋势是既要有“面子”,又要有“里子”。景观设计师擅长打造优美宜人的岸上景观,提升城市形象,这叫有“面子”;如今的滨水景观,是综合解决水系统问题中的手段之一,控源截污、生态岸线恢复等措施,这叫有“里子”。滨水景观新趋势是既要美,又要有生态价值。解决水系统综合问题,一定是多专业协作完成的,各专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凸显重要。景观设计师和水利工程师之间的争论,在工作中最为常见,以开放的心态合作,做到求同存异,真正把项目做好,才是最终目标。

  我常常对我们的设计师说,如果有时间,我还想去修几个本科,“水利”、“给排水”、“生态”等等太多需要横向拓展的专业。不是真的要拿下学位,只是想强调设计师的综合素养有多么重要。未来已来,设计师们不能只是闷头画图,了解你的合作伙伴,如同了解你的对手一样重要!希望年轻的设计师能够积极拓展自己,发挥行业优势,未来成为多专业合作的引领者。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传统景观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范例——奥克兰滨水景观改造

传统景观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范例——奥克兰滨水景观改造

后工业时代的滨水景观在城市文化定位和品牌形象建设中具有关键的作用。滨水景观常常以城市再生为目标,这类景观也常吸引公共机构和私人的投资。人们被滨水景观吸引是因为它们的弹性和滨水特征【详细】

魅力城市滨水景观系列

  前段时间在天津举办的全运会中,开幕式的灯光秀就是在海河两岸的璀璨灯光照耀整个天津。【详细】

我们在设计滨水景观时在设计什么?

  滨水空间是景观的高频项目类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