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未来之城 程序员取代不了规划师
每当在技术或工具上取得进步时,人们总对未来充满了乐观的希冀,希望借助技术的进步,改变现实中糟糕的部分,比如人类生活的城市。
最近几年,随着诸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用科技力量改造或重新建设人类生活的城市,便成为新的潮流。比如,谷歌的姐妹公司Sidewalk Labs,在加拿大政府的支持下,正在为多伦多打造一座智慧城市,通过借助谷歌的科技研究成果,解决城市的运营、交通、住房和能源等问题。在这里,谷歌为人类描绘了崭新的城市面貌和新的生活方式。
毫无疑问,我们对科技公司运用其科技研究成果来解决现实中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应该予以肯定。但也需对此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审慎的态度。
因为,即便这些技术认为是“智能”的,但充其量也只是人类建设城市的工具箱中的另一套工具而已,不要指望它可以解决现在所面临的所有问题。
人类生活的城市,本身就是人类社会文化的聚集地,城市的建设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集中反映。换句话说,它并不只是各类建筑或物体的机械拼凑,而是特殊地理环境下人类的创造性的社会表达。因此,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和众多的城市当中,我们才能见到风格各异、洋溢着不同文化气息的城市。
因此,即使人类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来改变或打造人类生活的城市,对于不同地域、环境下的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更为重要的事情。否则,只是通过数据化的程序打造出来的城市,必然只是一堆重复简单建筑的拼凑,既失去不同文化特色,也毫无生命力可言。
在这个意义上,程序员或工程师手中的代码,必然不可能替代人类规划师对人类生活、文化和城市观察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独特视角。
此外,新的技术在带来进步的同时,必然也伴随着新的问题的产生。比如,数据的隐私性与安全性,计算机程序中所必然存在的漏洞,智能城市建设的主导权等等。在这背后反映的是,人类怎样处理人类自身与新技术的关系。究竟是唯技术论,还是从以人为本出发,让机器、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久前,在一篇名为《经过30年的努力,我们的城市终于被建设得充满危险》的文章中,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就详细地列举了当前我国30年的城市建设当中存在的许多建设问题和建设盲区、误区。工业化时代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当中,人们有时过于注重结果、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更为重要的城市建设质量与人文关怀,忽略生活于其中的人,结果事与愿违,反而产生负面的效果。越是强大的力量,对城市建设带来的破坏性也就更强,我们越需要审慎对待。
因此,尽管我们对未来的智能城市和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但也不要过快地、盲目地陷入唯技术论的陷阱之中。或许我们可以先坐下来,仔细思考如何让机器、科技服务于人类,在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过程,我们究竟需要秉承哪些原则,才能避免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编辑: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