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几种乡土花卉引入绿化 未来需求量大
桔梗、落新妇、蓝刺头,这些北京土生土长的乡土花卉,在近日举行的一场中国杯花艺大赛上亮相频繁。而在花艺之外,乡土花卉在园林和城市绿化中的使用更是越来越多。从原先的鲜有问津,到如今成为花艺师和园艺师的新宠,北京的乡土花卉上演了一出完美的“翻身记”。
桔梗
乡土花卉扮靓草桥村
在南三环外的草桥地铁站附近,一座外观特别的公共卫生间颇为引人注目。与常见的灰泥或白瓷砖外墙不同,这座卫生间的外部被妆点得花花绿绿,像是一个彩色魔方。仔细一看,带来丰富颜色的并不是油漆涂料,而是真真正正的花卉和绿植。房子的四面外墙被分隔成了多块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每一块都成为了花卉生长的小花圃。
桔梗
这座公共卫生间投入使用还不到一年,如今已经成了草桥村园林绿化的招牌之一。花卉之所以能在墙面上生长,是因为在每个方格内部采用了网状设计,网格内分布着土壤。花卉通过特殊的扦插技术与土壤紧密结合,也能使土壤进一步加固,不会下沉。
负责对公共卫生间进行景观设计的是草桥的北京花乡花木集团。集团创始人、现任北京花乡国际花卉产业集团董事长王茂春表示,这座“花卉魔方”不但采用了先进的设计工艺,在花卉选材上也有讲究。“我们使用的是北方本地驯化程度很高的花卉品种四季海棠,这种花抗旱抗涝,养护起来也很省事。”
除了本地的驯化品种,草桥村在园林绿化上还运用了很多北京原生的乡土花卉。王茂春表示,早年间,北京乡土花卉在园林绿化中使用不多,主要是因为很多乡土花卉品种的花朵较小,花枝也错落不齐。但近年来随着审美眼光的变化,人们对乡野乡趣的喜好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对于乡土花卉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草桥精品街打造中应用很多的石竹、华北耧斗菜等地被植物,就是北京本土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在王茂春看来,乡土花卉的一大优势,就是它们对北京气候的适应性很强。无论是夏季高温侵蚀,还是雨季降水来袭,都不会影响花卉的景观效果。
落新妇
乡野小花更富“自然美”
除了在路侧用作道路绿化,乡土花卉在园林绿化方面的使用同样很多。在草桥地区的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园内的一片池塘旁,一丛竖线条的紫色花卉长势蓬勃,颇具野性,与其他人工痕迹较重的花境和花雕形成了强烈对比。公园的园林设计师姜冉介绍,这种花就是北京的一种乡土花卉,名叫千屈菜。原先它生长在郊野的水源附近,因此特别耐水湿。大观园设计时需要一种生长在池塘附近的花卉,姜冉就想到了使用千屈菜,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落新妇
作为药食兼用的野生花卉,千屈菜在中国民间应用历史悠久,如今也被设计师们用在城市园林当中。姜冉表示,以前园林绿化只流行用串红、牵牛这样的花,种类和风格都比较单一。近段时间,诸如射干、白头翁这样的野生花卉在使用上逐渐增多,景观也因此丰富了不少。“除了花卉使用的变化,园林的风格上,也从原来强调设计逐渐变成淡化设计,为的是突出自然的美感。”
为了让绿化回归自然美,北京一些公园在花卉播种上还采用了一种新的方式:混播。“简单来说,就是把不同花卉的种子像大礼包一样混合起来,一起投入地里,之后根据季节相继开花。通过改变种子的搭配比例,还可以得到不同的呈现效果。”以往园林绿化大多采用一年生草花,每年都需要重新播种,很费人力物力;而混播大多采用多年生的乡土宿根植物,养护难度低,第二年还可以继续开花。如果觉得呈现效果需要调整,只需简单补充或替换一些种子即可。
与常见的绿化用花卉相比,以千屈菜为代表的野生乡土花卉拥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也拥有常见花卉所不具备的野性自然美,因此更受设计师青睐。“但目前来说,野生乡土花卉的引种工作才刚刚起步,成功驯化的品种也并不算多。如果能更好地利用野生花卉资源,设计师的选材余地也会更大。”
郊野公园和城市森林成新舞台
除了适应性强、维护成本低、拥有野性美等优势,近些年,郊野公园的不断建设与城市森林的出现,更是为乡土花卉提供了大量展示的空间。王茂春表示,像是以前不太受人待见的二月兰,就因为“舞台”的变化而来了一场大翻身。“二月兰是自播的花卉,长势很猛,如果放在城市绿化的花境里,它会抢占其他植物的地盘,很多园林绿化者就不爱用。现在郊野公园多了,如果把它放在林下,它在美化的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水土涵养作用,是最适合的品种。”
在花木集团负责的一个城市森林设计方案上,标出了包括二月兰在内的十多种准备采用的乡土植物。另外,还有一些植物被标注为“鸟嗜植物”或“蜜源植物”。在王茂春看来,北京的很多乡土花卉,对于蜜蜂、蝴蝶、蜻蜓是有很强吸引力的,增加对乡土花卉的使用也有助于稳定生态多样性。“外来品种很多都是杂交后的F1代,是不产种子的,也就不会吸引蜜蜂等昆虫。如果我们只注重外观,大量采用外来品种而忽略乡土品种,就有可能对植物链和生物链造成破坏。”
作为有着几十年从业经验的园林工作者,王茂春始终记着一句话:“自然留下什么,我们就应该保护什么。”但从现实来看,因为利润的产生有所差别,一些花卉种植企业和花农总是倾向于种植效益高的花,这也导致一些原有的乡土花卉逐渐消失。“比如原来常见的草茉莉花,因为它不能当成盆栽,剪下来做成先切花又很难活,所以很难放到市场去卖,种它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但从乡土植物保护的角度来说,我们至少应该在城市绿化当中用一些这样的花,但现在这样做的企业几乎没有。”
难题待解
本土育种研发能力仍有欠缺
在花木集团位于顺义的种植基地,有一片35亩大的试验田,种植着将近四百种乡土花草。公司的科研总监高丽介绍,这其中有三十种左右是从北京郊外自行引种过来栽种的,而更多的花草,虽然被称为乡土植物,所用的品种却是由国外引进的。
“乡土植物和国外引进两者并不矛盾,这些花草的原生种都是国内的品种,被国外取得之后,经过杂交改变了一些性状,但仍然可以算我们的乡土植物。”至于原生种如何被国外拿到,高丽表示,这甚至要追溯到百年前,当时我们对本土植物的管理不严,国外会派专门的“植物猎人”来收集中国的植物,然后拿到国外进一步育种,这种现象如今已经不再发生。
乡土花草之所以会结合采用国外培育的品种,主要是因为国内在植物的育种研发能力上与国外差距较大。“育种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做杂交、选育,一个新产品的出现往往要经历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国外有的育种公司,做育种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国内在育种方面最近几年才开始大力发展。”
高丽率领的科研团队,目前所做的工作暂时只有引种、筛选,更为复杂的育种工作还未涉及。国内的育种工作目前大多由院校或科研院所承担,但因为缺乏与市场的对接机制,有时科研单位好不容易做出一点成果,却难以将其大力推广。
在高丽看来,既然在育种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不如转变眼光,从野生花卉的引种方面下功夫。“北京郊区的山里其实有很多的花卉资源,可以找出一些适应性强、品相好的野生花卉进行引种,难度比育种要小得多,也能够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编辑:崔京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