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第二届(秦皇岛)园博会花境创意作品——山海境
河北省第二届(秦皇岛)园博会期间,中国风景园林网与园冶杯竞赛组委会联合组织的花境创意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的400多件作品,经过激烈地角逐评选出10件作品进入落地施工。其中,由清华大学陈冰晶团队创作的一等奖作品《山海境》,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花境景观与秦皇岛山海格局相结合,根据场地环境条件优选本土多年生草本植物,并以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理念进行创意设计,展现山涧与滨海生境的独特韵味,营造出让游人身心同游的景观妙境。
设计地块:十号地块
主创设计师:陈冰晶 向鹏天 詹皓安
指导老师:李树华
所在单位:清华大学
项目概况
秦皇岛位于燕山山脉东段丘陵地区与山前平原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区-低山丘陵区-山间盆地区-冲积平原区-沿海区。其中沿海区是秦皇岛市重要沿海旅游资源区,有山海关、北戴河、南戴河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方案采用花境的形式再现秦皇岛的山海格局,展现了山涧与滨海生境的植物景观。选用中国本土植物进行花境营建尝试,以中国山水画论中的留白、疏密对比等手法进行设计,体现了对本土文化的自信。
场地解读
花境展示区位于园博园场地的西北角,紧邻园博园主展馆。10号地块位于花境展示区的最南端。与9号地块相对应,分布于次入口的两侧。场地靠近园区的次入口,东侧为园区的主要园路。整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场地周边植物以银杏为主,中部背景林为常绿的白皮松与油松。
概念来源
山:曲线提取自秦皇岛的景观基底成为花境的骨架,以砂代水,从场地的高点向低逐渐形成了山中溪涧到奔流入海的意境。
海:海砂隐喻秦皇岛蜿蜒的海岸,宛如水墨画中适度的留白,衬托出植物实体,又不失隽永的韵味。砂石中点缀形态各异的石头,追忆魏武挥鞭临碣石之英雄气概,呼应千古一帝海中求仙的浪漫传说。
境:青石碎拼的游园小径蜿蜒其间,成为其经络,串连起随时间与空间移位改变而呈现的不同观赏面。石板跨砂溪成桥,汀步、砂与花丛相互穿插,成为游人身游与神游的妙境。
总体设计
设计最初的形成过程基于秦皇岛的山水景观进行推敲,将分为山景与海景两大区域,分别呈现具有山林与滨海景色的植物景观。山景——以砂代水,表达山涧的生境;滩景——卵石浅滩,停留观赏的场所;海景——海岸蜿蜒,对外开敞的观景面。场地整体西北高,东南低,局部设计微地形。
分区设计
山:山区位于场地北侧,临近园区的次入口。山区以早园竹和场地旁的廊架围合空间。选取山涧常见的千屈菜与马蔺为主要骨干植物,形成静谧幽深的空间效果。
欲使景致深远似无尽端,则需曲尽其妙,方有柳暗花明之意。 石桥跨溪而设,立于桥头察溪流之萦绕,莫辩其源;览杂花之竟芳,难状其貌。玉簪,马蔺,千屈菜,珍珠梅,白,紫的色彩穿插交错,次第出现,在色彩的韵律节奏中将深远的山林意境烘托而出。
滩:滩区作为山与海的过渡,在景观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深远到开阔,视觉上经过短暂的停顿,也使得滩区成为游览中途的观景区域。植物选择大花金鸡菊、紫菀、紫松果菊、金叶莸、狼尾草等绚丽的色彩斑块引出对于黄金海岸的联想。
滩区承担重要的交通分流与停留空间的作用。
海:海区位于场地的南端靠近园区的主园路。仅用一勺之水便能带给人碧波万顷的联想,在于通过植物的高低搭配与空间分割,以前景的逼仄对比出远景的开阔。
拂子茅的质感令人想到海滨的风与浪潮,醒目的碱蓬暗喻着微咸的湿润空气。在此基调上有常夏石竹、蓝羊茅、沙地柏、紫叶狼尾草,蓝紫色的点缀,以及置石和枯枝,衬托出底色的砂,宛如绘画中大胆的留白。令游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观者对海岸自然生态的关注以及对于乡土景观的感情。
季相分析
以夏秋展会期间季节为大部分植物的主要观赏期。兼顾春、冬季效果,冬季以观赏草、红瑞木等高型植物为主,春季以鸢尾、萱草等低型植物为主。
植物选择
方案精选适应秦皇岛本地气候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选用耐盐碱、瘠薄土壤的植物,优先考虑夏秋开花植物,兼顾四季季相变化。
设计师访谈
Q:在设计过程中,存在哪些点是特别要考虑到的?举例说明?
A:1、对业主需求的推测
因为这是一个竞赛项目,我们没有和业主直接沟通的机会,只能通过对竞赛要求文件的反复解读,从中提炼关键词,并结合一定的猜想与推断,对业主需求的进行推测。
2、对于概念主题的提炼
面对众多参赛作品,想要脱颖而出,必须有明确而又抓人眼球的概念主题。我们选择将具有中国特色花境景观与秦皇岛的山海格局相结合,提炼为“山•海•境”三个字。从设计方案到植物选择,从文案撰写到图纸排版,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3、对于施工情况的预判
考虑到竞赛获奖后施工周期较短,我们在设计硬质景观时优先选择了便于落地实施的方案。这也许是我们的方案被选中的重要原因。不过即便如此,最后硬质施工的条件仍然比我们预想的更差一些。
4、对植物材料与环境条件的理解
秦皇岛虽然位于华北地区,但是与内陆地区的植被群落仍有所不同,因此在设计时除了考量突出概念主题,也针对场地的环境条件及适生植被的种类进行研究,优先选择本土多年生草本植物,将“能用的材料”与“想达成的效果”进行结合。
Q:从设计理念出发,您认为在花境设计中应重点关注哪个方面?怎样进行设计体现?
A:花境设计需要关注许多方面,例如季相、高度、色彩等。但就这个项目而言,我的体会是对当地当时可用花境材料的掌握太重要了。选用常规植物不出错但也不出彩,我们提出的许多特色植物短期内找不到合适的苗源,市场上新推出的品种却又不太了解它们的特性,真是左右为难。所以花境应该由设计师参与苗木采购,并到场指导施工才能比较好地体现设计理念。这次因为条件所限,采购与施工过程我们的参与很少,比较遗憾。
Q:该设计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解决的?
A:设计过程其实挺顺利,我们团队从组队参赛到提交作品只花了不到2周的时间。但后期的落地施工过程,真的是困难重重,尽管我们自费跑了几次苗圃与现场,但最后还是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先尽力协调沟通吧,作为竞赛方的设计师其实能量比较有限,虽然出了无数变更图纸来调整弥补,但实在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只能选择接受现实吧。
主创介绍
陈冰晶,浙江台州人,清华大学景观系博士在读。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在东南大学景观系取得硕士学位。长期专注于植物造景领域的设计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
向鹏天,四川省绵阳人,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风景园林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康复景观理论及设计。
詹皓安,台湾高雄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硕士在读,本科毕业自台湾嘉义大学景观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园艺疗法与康复景观。
指导老师介绍
李树华,陕西蒲城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景观与生态修复设计、园艺疗法与康复景观设计、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历史与文化。
编辑:崔京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