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92条背街小巷整治完成 变身居民“后花园”
今年7月,北京市统计局开展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民意调查,逾九成受访居民对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行动表示支持和充满信心,八成以上居民对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成效总体表示满意。
西城区广外街道莲花河西侧路,曾经是周围居民避之不及的臭水沟所在地。如今,经过栽种绿植,铺设步道,这里变成了居民们消夏纳凉,文娱活动的好去处。
东城区景山街道的三眼井胡同,则通过恢复清代建筑风格,增设胡同文化景观,开设公众参与提案屋等措施恢复胡同文化肌理,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莲花河西侧路
昔日“臭水沟”变身居民“后花园”
“晚上这里有树,有水,凉快极了,大伙都爱在这儿活动。”——红莲南里居民宫丽茹
“上午买完菜回来,我会沿着步道遛一圈回家,晚上还会遛一圈,遛达两圈,轻松完成一万步。”家住西城广外街道红莲南里的宫丽茹一边散步一边对记者说。她的脚下是长度超过1300米、木板铺成、两侧栽种千余米林木带的邻水休闲步道。这条步道位于广外街道莲花河西侧路,尽管天气炎热,仍有不少推着孩子、结伴同行的老人在此遛弯。
莲花河西侧路周边分布着红莲北里、三义东里、红莲中里、红莲南里等居民小区,接近3000户居民在此生活。西城区广外街道城建科科长张琨介绍,过去河道两侧土地裸露,扬尘污染比较严重,再加上各种私搭乱建的小门脸儿,致使环境脏乱,老百姓反映的问题比较多。“不仅有扬尘,河道本身也臭,我们走过的时候都得捂鼻子。”宫丽茹表示。
百姓有诉求,生活品质亟待提升,身兼街巷长职责的张琨和同事们开始琢磨,怎么能把居民们讨厌的臭水沟和扬尘问题彻底解决:“清走淤泥,铺设步道,栽种槐树、柏树、桃树、银杏,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里终于变样了。”张琨说。
如今,以邻水步道为中心的区域成为了周边居民散步遛弯和文化活动的聚集区,步道两头,每到晚上七点多,就会有居民自发的合唱队和广场舞队。曾经的臭水沟已经变成了大家的“后花园”,现在,有不少其他社区和街道的群众,都到这里来散步。
目前,莲花河周边共有公共绿地、河道绿地、小区绿地等13.5万余平方米,为辖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三眼井胡同
灰砖青瓦让胡同找回明清范儿
“背街小巷能够变得干干净净,让百姓在家门口有获得感、幸福感,我们住在这里特别踏实。”——三眼井胡同居民刘珏
青灰色的砖墙,朱红的大门、窗棂,新的柏油路面,供人休憩的椅子,簇簇海棠竞相开放,片片绿植点缀其中,去年实施改造的东城区景山街道三眼井胡同如今让人耳目一新。
在这里住了60年的老居民刘珏说,现在胡同里的景象,一年多以前根本不敢想:“改造之前,胡同特别脏乱差,下雨后更是泥泞不堪。没有专门的物业,也没有人去维护,环境情况一直不乐观。”
去年5月份开始,景山街道对三眼井胡同开展综合整治。违建、占道、开墙打洞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灰砖青瓦,红窗框、绿窗格子、小花坛、海棠花:“整个胡同就是我们的后花园,出院门就能看景儿!”刘珏兴奋地说。
在三眼井胡同的西口、大杨树的东侧,是专门留下的石头礅子加上后期制作的墙画和休闲长凳,街道在这里搭建起了“和巷”议站。居民定期在这里讨论胡同建设方案、规划。在胡同东口,街道把通过疏解整治腾退出来的社区活动室改造成了“景山街道公众参与提案屋”,专门收集居民对胡同提升和改造的建议。
记者看到,“提案屋”大约六七平方米,四面墙上满满当当地贴着景山街道地图、胡同改造优化图、改造意见征集汇总图表、胡同小景观设计图……房门边的桌子上平摊着 “公共参与提案簿”,里面详细记录着居民们关于公厕蹲位安上挡门、胡同附近规范停车位等意见。
整治目标
三年内整治提升2336条背街小巷
“在目前基本完成整治的892条背街小巷中,有150条已通过‘十无’标准市级验收,其他742条正在推进架空线入地,达到了‘九无’标准。”——市城管委环境整治处副处长任玉霞
据市城市管理委环境整治处副处长任玉霞介绍,自2017年3月底以来,本市集中开展了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核心区2336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截至目前,有1993条背街小巷启动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基本完成892条。“整治后的背街小巷要达到‘十无’标准,包括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停车、无乱占道、无乱搭架空线、无外立面破损、无违规广告牌匾、无道路破损、无违规经营、无堆物堆料。”
编辑:周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