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拟规划14条风道打造“穿堂风”

2018-08-31 09:19:17         来源:济南日报     浏览次数:

  等风来!虽说济南防霾治霾不靠刮风靠作风,可一旦恶劣天气出现,被“醇厚”的雾霾堵在家里、办公室的时候,可能很多人盼望的还是来一场大风,还大家以清新洁净的空气。

  等风来!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这个炎热的夏季,持续一个多月30多摄氏度最高40摄氏度的高温,动一动就汗如雨下的时候,哪怕有一丝风吹过,都让人惊喜而激动。

  从等风来到请风来,这是城市管理的一种细微变化。在济南,这种变化行将由规划引领,通过相关行动计划,夏天让风从海上越过泰山直抵黄河北,消酷暑;冬天让风从西伯利亚一路狂飙到山前,散雾霾!

  济南夏天为啥热

  济南是全国有名的火炉之一,夏天的酷热让这个城市的居民倍感煎熬,处在市中心区更甚。

  分析认为,造成济南夏天高温炎热,原因主要是城市热岛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域,而生态冷源则主要处于城市外围,同时城市建设对风道造成切割,不利于空气流通和热排放。

  济南主城区、主城区与东部城区接合处以及东部城区热岛效应最为明显。这与各个区域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极为紧密的关系。数据显示,主城区工业用地热岛强度为7.2℃,是城区地表热岛强度最强的;主城区商业用地次之,热岛强度为6.1℃;其三为东部工业用地,热岛强度5.2℃;此外,主城区办公用地、东部商业用地对相应区域的热岛效应供应也不小。

  而产生新鲜冷空气、有效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生态冷源,主要分布于南部植被覆盖度较高的林地区域、北部的黄河、小清河以及城中的大明湖水体区域,主城区生态冷源较少。

  随着城市东拓、西进,济南城区热岛也向东西方向蔓延扩张。数据显示,济南总体热岛面积和热岛比例指数均呈增加趋势,热岛面积年均增加约33平方公里。

  城市通风廊道被公认为是能够提升城市空气流通能力、缓解城市热岛、改善人体舒适度、降低建筑物能耗的有效措施,对局地气候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济南部分高层建筑位于山区、山前等上风向,导致城南通风廊道多断头或曲折,而且高层建筑阻挡导致东西向廊道普遍不连续,在建成区难以贯通。与此同时,中心城区、南部浅山区的植被覆盖不够高,中心城区绿地系统面积有限,周边开发强度高,绿地、水体未形成有效串联,未能有效发挥气候调节效应。

  不仅如此,城南入群山,北倚地上河,地形呈浅碟状的特点,加上风道不畅,无法对污染物排放形成有利外部条件,济南冬天夜晚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市区原有较暖空气被抬挤上升,还容易形成“逆温”现象,导致出现污染天气。

  规划如何请风来

  构建通风廊道可以使空气流通更加顺畅,缓解热岛,是对城市带状结构的“扬长避短”。

  而现实情况是,济南城市建成区除小清河东西轴线、大明湖南北向轴线外,无明显的连续且高通风潜力廊道;城市中绿地公园、山体、水体等开敞空间分布零散,缺乏联通,导致城市缺乏连续的高通风潜力区域。

  结合通风潜力评价,市规划部门以2011版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对济南市现状通风廊道进行识别,发现除了小清河天然廊道之外,建成区范围内其他几条廊道都比较勉强——宽度达不到最低要求,并且无法贯通连续。

  如何通过规划构建科学适宜的通风廊道,并制定相应的管控策略,改善城市风环境,促进济南空气流通更加顺畅,缓解雾霾,减轻热岛效应,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并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济南市通风廊道构建及规划策略研究》征求意见稿提出构建14条总规层面的通风廊道,形成济南的通风廊道空间格局。

  其中一级通风廊道黄河、东巨野河、玉符河为基础,控制沿岸开发建设,分割主城区与东部、西部、黄河北岸的集中建设区。构建一级廊道3条,分别是黄河、玉符河和东巨野河。

  二级通风廊道主要依托现状水系和交通廊道布局,切割主城区热岛,联通冷源与热岛区域,引导城市空气流通。根据重要性,进一步将细分为关键二级廊道和一般二级廊道。其中关键二级廊道四条,分别是小清河、顺河高架-趵突泉路-广场西沟(舜耕路)、大辛河-龙鼎大道和经十路;一般二级廊道7条,分别是胶济铁路线、北大沙河、腊山河(腊山河西路)-京台高速、绕城高速、杨家河、绣源河和章丘东侧廊道。

  在所有廊道中,南北向通风廊道是济南通风廊道系统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南北通风廊道间距控制在5-10公里,平均间距约8公里;廊道总宽度为3公里,其中一级2条,每条宽约1公里,总计2公里,二级8条,每条宽约120米,总计1公里。

  通风廊道如何管控

  在廊道自身管控上,除要求保障一、二级廊道宽度外,规划部门还提出,通风廊道应由绿地水体林地或开敞空间(道路、高压走廊等)组成,允许存在低密度、低矮建筑,建筑物宽度、高度在距地面十米高度内,通透面积率低于10%。廊道周边500米内尽量增加地块内绿地,保证绿化覆盖率在30%以上。制定城市通风廊道管控导则,纳入城市设计和控规标准体系中,建立城市设计中的空气流通评估体系。

  构建通风廊道,并不意味着大拆大建。对建成区现状宽度低于120米,或存在“卡口”区域的二级廊道,在城市更新与修复过程中进行完善:将建筑用地改为绿地公园或者公共广场等开敞空间。

  在城市管控层面,规划部门提出了5条意见。

  一是顺应山水格局,强化南北向高度分区管控。尽量将高层建筑布局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距离黄河1公里以上的区域;靠近山体区域宜布局建筑密度和高度较小的功能组团。

  二是呼应廊道格局,强化城市内部组团分区管控。避免连续布局高层建筑,建筑相互关系宜前后、高低错落排放,形成通风路径;城市次干路级别以上的十字交叉路口,不宜建设高大建筑,以便为垂直于主导风向上的道路提供自然通风条件;靠近廊道区域的建筑尽量低矮,以保证通风条件,并强化风廊效应。

  三是串接南北冷源,建设沿黄河湿地公园群。在南北向二级廊道与沿黄河一级廊道交汇之处,布局多个大型湿地公园,营造山-水之间的空气对流,串联南山北水冷源,改善城市风环境。

  四是加大污染企业治理力度。优先搬迁城市上风向的污染源;近期难以搬迁的污染企业,加大减排力度;有序治理或搬迁热岛环流内的污染源,加快供热锅炉向清洁能源利用转变。

  五是规划北岸通风廊道,加强与南岸廊道联通。在先行区各个城市组团之间保留大尺度复合型廊道,建立城市与黄河的联系;加强先行区与南岸城市通风廊道衔接,保护黄河一级通风廊道,并延伸多条南北向二级廊道。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北京等多个城市拟规划“城市风道”疏散PM2.5

去年,本市PM2.5年均浓度为89.5微克/立方米,是国家标准的两倍多。本市何时才能实现PM2.5浓度达标?在昨天的城市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市环科院院长潘涛表示,2030年本市PM2.5年均浓度有望达标。【详细】

工程院院士孟伟:城市应规划风道驱霾降温

冲城而来,却因高楼林立而放慢脚步,导致“消霾基本靠风吹”也举步维艰。给风让出一条道路,成为现今中国不少大城市在规划中寻找驱霾策略中的亮点,专家表示这种城市风道,不仅可以让风带走霾,而且可以减缓热岛效应。【详细】

工程院院士孟伟:城市应规划风道驱霾降温

冲城而来,却因高楼林立而放慢脚步,导致“消霾基本靠风吹”也举步维艰。给风让出一条道路,成为现今中国不少大城市在规划中寻找驱霾策略中的亮点,专家表示这种城市风道,不仅可以让风带走霾,而且可以减缓热岛效应。【详细】